第07版:理论·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李艺航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新时代新征程,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正当其时,意义深远。

  坚持党的领导,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支持保障。要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切实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遵循党的农村工作政策方针,要重视各项政策协调和具体工作的协同,处理好政策、财政、金融、规划等之间的关系。要与时俱进长远规划,将乡村建设中的人居环境提升与数字农业乡村规划相结合,将地区发展规划与区域重大战略相结合,与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相结合,实现空间布局、经济布局、功能布局的优化和提升。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立足农村实际情况和特色进行现代化改造和提升,不断完善水、电、气、网、道路、公共交通、数字乡村等基础设施的配备,不断完善教育、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率和供给质量,推进农民生活现代化。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积极动员社会多元参与。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充分挖掘和培养本地人才。要以人民为中心,关切农民的利益和需求;也要依靠农民,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动员农民广泛参与和支持。同时,积极吸纳社会人才和社会资源加入,要加强对外地人才的本地化培训,要在保障村集体和农民权益的前提下,让多元主体和社会资源真正参与到和美乡村建设的设计、建设与管理维护全过程。

  坚持立足实际,抓好重难点,打好基本盘。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必然要立足人口规模实际,立足中国国情,确保粮食安全,抓好抓牢农业和非农业两个方面,要解决好农业、产业、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打牢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物质基础。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积极挖掘本地特色优势,发展本地特色产业,打造本地特色品牌,同时也增加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减缓农村劳动力流失;加强城乡统筹规划,促进城乡在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领域的常态化良性交流,要建立全覆盖、全民普惠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满足农民的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需求,保障好农民的现代生活。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要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优秀家风、乡风,发扬村规民约的影响力,树立文明乡风,推进移风易俗,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当前,基层治理体系在不断完善,相关平台也在逐步搭建,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和法治保障;要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要用好网格化管理经验,提高精细化服务标准、加强信息化支撑,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促进乡村社会和谐,提高农民幸福感,让农民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商丘市委党校)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