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领域从业多年,市人大代表、商丘市第四高级中学教师王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深有感触。1月13日,王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青少年心理健康从小学阶段就要开始关注,及时发现问题的苗头并介入,可为孩子以后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她建议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加健康、更加积极向上的后备力量。
说起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现,王敏在实际教学中确实发现,有的孩子或多或少会带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出现低龄化趋势。“首先是学习问题,有的孩子因为不愿意写作业等原因,会出现厌学、弃学,甚至逃学行为。其次是人际关系问题,有的孩子无法与老师、同学,甚至是父母形成亲密关系。还有网络成瘾问题,有的孩子其实很阳光,但如果沉迷于网络,就很难放下,一旦让他脱离网络,情绪会有很大波动。”王敏说。
王敏表示,引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 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二是“问题家长”造成“问题孩子”。三是部分未成年人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错误地采取溺爱、打骂或者放任不管的态度,让孩子失去“真正关爱”和管教。王敏注意到,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均存在这些心理问题。
王敏建议,首先要加强家庭教育,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多与孩子交流,给予孩子积极的情感支持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注意不要过于强调成绩和竞争,而是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注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成长。其次要加强学校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心理测试等。同时,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积极采取措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如减轻课业负担、增加体育锻炼和文艺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机会,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最后要加强社会教育,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社会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意识;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为青少年提供更加便捷的心理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