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年在舟山做生意,今天是回到家的第三天,我们村党支部书记组织附近几个村的在外务工党员参观了华堡镇红色教育基地……”1月29日,宁陵县华堡镇前屯村和后屯村第一批归返乡的流动党员到宁柘商边区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驻地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结束后对记者说。
近年来,宁陵县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新模式,通过构建“组织链”、强化“学习链”、打造“服务链”,不断增强流动党员认同感、归属感、获得感,推动流动党员日常管理、学习教育、作用发挥的链条日益健全,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
构建“组织链”,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宁陵县做好信息收集,明晰流动党员信息,建立“县级+乡镇党建办+村(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四级联动摸排制度,由县委组织部统筹,乡镇主抓,依托全县359个村和5个社区党组织,采取微信、电话、入户走访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县流动党员开展“拉网式”排查,对流动党员的数量、流出地点、流入地点、职业情况、联系方式等信息进行逐一登记核实,实现流动党员“情况明”。建立信息台账,摸清流动党员底数,构建“家内+家外”共联模式,在党群服务中心专门设置流动党员活动室,每月组织召开一次流动党员专题会议,收集相关问题,分类建立个人档案,并严格落实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建立健全“一支部一表,一党(工)委一册”流动党员信息台账,保证及时更新、精准统计、不落一人,形成信息准确、实时更新的动态信息“数据库”。截至目前,共登记流动党员993人,收集各种意见建议及问题线索2170余条,实现流动党员“底数清”。强化组织建设,扩大党组织覆盖面,积极对接异地村(社区)党组织、协会、商会,达成“资源联用、活动联办、人才联育”共识,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形式,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集中地建立流动党组织。目前,已先后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北京、上海、广州、苏州、舟山等地建立了流动党员党支部,破解了流动党员无固定阵地、活动缺乏指导、党员教育成效不明显等问题,让流动党员“漂泊有港湾、离家有组织”。
强化“学习链”,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学”。宁陵县结合每月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录制视频、现场连线等方式,积极鼓励流动党员参与微党课宣讲和现场教学活动,把流动党员纳入支部日常教育管理体系,加强与流动党员的沟通,确保流动党员学习教育不掉队、不走样。“云端课堂”线上学,推行“互联网+”学习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和“商丘党建”“宁陵党建”等微信公众号,由专人通过微信群向流动党员及时传达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学习内容,定期推送党建知识、党史故事等,实现流动党员自主学、在线学、互动学,确保流动党员“离家不离学”“务工不误学”。“返乡课堂”集中学,结合党员节假日返乡“窗口期”,通过召开党员大会、讲党课、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等方式,组织开展返乡流动党员集中学习,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创新理论以及家乡政策变化,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的组织“归属感”。同时,用好“老坚决”教育学院、柳河破击战纪念馆、淮海战役后方医院小吕集救治站纪念馆等本土红色教育资源,组织返乡流动党员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确保流动党员不漏学、不缺课。
打造“服务链”,让流动党员“归乡促发展”。运用所学,反哺乡梓。宁陵县积极发挥流动党员见多识广、联系广泛等优势,利用流动党员返乡时机,邀请流动党员中的“能人”分享“务工路”、畅谈“致富经”,让他们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通过思想引导、优惠政策、简化程序等办法,大力支持流动党员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回乡创业,新增村集体项目12个、回乡创业5家,激活发展“一池春水”。发挥作用,参与治理。宁陵县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按工作、行业、地区等相近要素成立5个治理小组,由村(社区)党组织牵头,常态化开展“线上”建言献策和“线下”志愿服务活动,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开展谈心谈话、主题党日活动等工作,确保组织管理有实效、党员活动有保障。搭建平台,宣传家乡。利用流动党员微信群开展“我为家乡做宣传”活动,引导流动党员发挥见多识广、思维开阔、信息灵通等优势,将家乡的新做法、新政策、新项目大力宣传,让流动党员的思想向家乡靠拢,传播组织“好声音”,为基层建设添砖加瓦、牵线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