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梁苑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家乡过年习俗

王立俊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年 集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再穷再急,也要赶集。说是过了腊八就是年,其实真正到腊月十五,年集才算热闹起来。

  赶年集,五更起,㧟着马头篮子,或夫妻或父子或兄弟或祖孙或邻居结伴一起,四面八方赶来,常常嘴里哈着热气,须眉上结满了霜花。

  赶年集为了置办年货,更是一种过年的仪式。赶年集首先要揭门画、请灶君,大门通常贴武门神,堂屋门后贴财神,大门口贴“出门见喜”“迎春接福”,院内贴“满园春光”“福禄呈祥”,烫金的“春”字、“福”字和“寿”字当然必不可少,还有各个门上的对联。揭好门画,接下来去封果子,果子一般有梅豆角、马蹄酥、荆粿条几种,还要封上几盒饼干,上供用,也是走亲访友的礼品。不觉间到了年集的中间,两边堆满了香蜡、纸炮,请几对红烛和高香,也可以顺便更新烛台和神像。重新转回到年集头,就要买鸡割肉,再切点垛子羊肉、牛肋条、百叶和毛肚……日上三竿,又累又饿,来一碗豆沫,切两个肉盒,或坐或站,彼此问候。

  太阳偏西的时候,年集才开始散去,可年味却越来越浓,被人们带到家乡的村庄院落。

  过年和赶年集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已经被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冲击得支离破碎。有时候不为买年货,就是遛遛逛逛,从集头到集尾,漫无目的,也许可以找回乡愁的密码,也许可以偶遇故人,叙叙旧事。记忆中那一段崎岖的小路、一句熟悉的问候、一种馋嘴的小吃、一幅温暖而热闹的图景,却是岁月最深的篆刻,他乡月明,远隔千里,常常忆起!

  今年过年,你回来不?

  

  蒸 馍

  馍是我们家乡最家常的食物,麦子磨面和以酵子,揉搓成型,上笼屉蒸熟即可。外形饱满圆润,质地柔软劲道。可自食果腹,可待客佐菜,可入庙堂祭奉先祖神祇,可作旅途干粮,也可馈赠亲朋。

  过年蒸馍是春节众多习俗中最朴素、最隆重、最有年味的习俗。农历十一月底,人们把淘净晾干的麦子用簸箕、筛子反复筛选干净,磨面备用。腊月二十以后,在蒸馍的前一天中午,人们把存放房梁的酵子取下,兑水打渣头,傍晚时把足量面粉掺入渣头中,在斗盆中用力揉和,和好后盖上棉被,放在灶火附近,让其醒发,第二天中午即可蒸制。

  过年蒸馍颇多讲究。蒸馍前,要净手更衣,上香鸣炮。

  过年要蒸的馍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小馍,用的面剂子较小,蒸好后多为自食。二是大馍,一般用三个或更多小馍剂子蒸制,大馍的第一个用途是作为供品,在除夕摆上香案,大馍上放枣花,缀以菠菜,大馍为发面蒸制,取“早发大财,生机勃勃”之意。大馍的第二个用途是送给长辈亲戚,健在的长辈亲戚每人送一个大馍配一个枣花,故去的长辈亲戚,头三年也要送,只是不再配枣花。枣花的造型多是十二生肖,象征六畜兴旺,或是梅兰荷菊的花形,象征花开四季。大馍的第三个用途是留一个晒干,到立夏时揉碎和面粉煎饼吃,可以辟邪祛病。三是枣山馍,它的第一个用途也是作为供品用,有“金银成山”的意思,第二个用途是姥爷姥姥送给外孙(女),有“开枝散叶,多子多福”的寓意。

  远方的游子,我们的村庄又飘起熟悉的馍味,你是否踏上了归途?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