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时政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返乡“新农人”逐梦田野间

本报融媒体记者 韩丰 张壮伟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11月7日,立冬,夏邑县桑堌乡千亩高粱种植示范基地,连片的高粱田里,株株高粱颗粒饱满。大型收割机穿梭在“穗浪”里作业,伴随着机器运转声,一排排高粱被收割机“吞”进肚里,收割、脱粒,一气呵成。

  在高粱地收割现场,有三名打扮时髦忙碌的年轻人格外引人注目。三人2021年从浙江嘉兴返乡种植高粱,依靠技能技术、逐梦乡野,书写青年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奋斗华章。

  据了解,2012年,桑堌乡小李庄村村民李天佑、李超群和李龙磊一起到嘉兴创业,做服装生意,经过10年的打拼,存下积蓄。2021年,三人回到老家,开始种植红高粱,当起了90后“新农民”。

  身穿白衬衫,开着宝马、戴着一副墨镜,如果不是那双黝黑的双手和捧在怀里的高粱,记者恍然觉得眼前的90后小伙李天佑是一位都市“潮男”。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是往城里跑,而我们是逆向而行。”笑起来脸上露出小酒窝的李天佑告诉记者,他从小在农村长大,一直很喜欢广阔的田野和乡里乡亲间的问候。未来想拥有自己的庄园……

  “家里人一直很反对我再回到农村。作为老一辈有传统思想的农民,好不容易走出去,在大城市发展得也不错,肯定就不想再让孩子回乡种地。”忆起最初的选择李天佑说,在外务工也能挣不少钱,但还是忘不了家乡。他平时爱学习,想着有一天,能学些新理念、新技术回到家乡服务乡村振兴。

  “我们学习的现代农业跟父辈们理解的传统农业是截然不同的,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动下,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李天佑说,他在浙江这些年,经常不断接触到的新技术和新机具给村里带来的变化让他颇有成就感。

  “经过专业检测,这边的土壤结构非常适宜种植高粱。种植的1600余亩‘红缨子’高粱粒小皮厚、耐蒸煮、耐翻糙、糯性好,特别适合酿酒,深受多家酒厂的喜爱。”李天佑边查看高粱,边笑着向前来走访的群众介绍,这几天,等高粱全部收完后,将按照订单要求,以每斤高出市场0.1元的价格卖给江苏省的一家白酒企业。

  李天佑、李超群和李龙磊在家乡发展农业,不仅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还带动了周边2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增收。一年下来,基地带动当地务工的村民实现了人均增收万元。

  “我们会继续发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把高粱产业搞得更好,让我们的日子,像沉甸甸的红高粱一样,越过越红火,让我们的乡村越来越美丽。”李天佑说。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