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丘日报社家属院里有个生机盎然的小院,院中那棵白果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惹人喜爱。88岁的李景亮在这个庭院里种菜养花,坚持做体操,自得其乐。这位普通的老人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他是商丘日报主要创办人、原总编辑。在《商丘日报》创刊4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记者前来聆听这位老报人讲述报纸初创时的峥嵘故事……
随着老人的讲述,时间回到了1984年的春天。当时农村改革热气腾腾,城市开放势如破竹,改革开放的春风沁人心脾,全省已有11个地市创办了自己的报纸,商丘地区政治和经济日益发展,创办自己的报纸已经初步具备了条件。鉴于此,5月1日,时任商丘地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的李景亮和新闻干事葛浩向地委书面提出《关于创办商丘地委机关报的建议》,得到地委支持。地委随即委派李景亮、王学思、郑宪章,前去南阳、湖北襄樊(今襄阳)、洛阳三家地市报作了考察,回来写出了《关于创办〈 商丘报〉的建议》。
“对我们报人来说,6月16日是一个吉祥的日子,更是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上午,地委决定创办中共商丘地委机关报——《商丘报》。”谈及当时的情景,李景亮眼里闪着泪光,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作为筹备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李景亮具体负责筹建报社、筹办报纸工作。
万事开头难,当时地方财政入不敷出,仅拨给报社2万元的筹备费。李景亮“招兵买马”,考核选拔首批报人20名。他们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走艰苦创业之路。在吃饭没锅、睡觉没窝、出入没车、找厂印报的情况下,硬是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知难而进,于1985年1月1日创办了一张面貌全新的《商丘报》,填补了商丘23年没有自办报纸的空白。
自创刊以来,李景亮一直孜孜不倦,签发稿件。至1999年12月31日,在整整15年当中,他共终审签发2668个报纸版面,发稿53360篇2668万字,摄影书画稿件5336幅。其中有80多篇文字稿、40多幅图片稿被评为精品力作,分别受到地市级、省部级、国家级奖励,提高了作者的知名度,同时也为报社和商丘地区赢得了荣誉。
自1985年到1990年,在主持《商丘日报》采编业务的六年间,李景亮连续举办了七期大型通讯员培训班,使全地区八县一市直属单位和198个乡镇以及上百家重点厂矿企业1200名通讯员受到系统的新闻培训。他还选派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记者编辑,帮助地直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讲授新闻知识和采写技能,培训400多名通讯员。至此,全区通讯员队伍总数超过1600名,是1984年810名通讯员的两倍,在全地区第二次形成了规模更大的新闻通联网络,并且做到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为办好《商丘日报》进一步夯实了群众基础。
“人们常说,编辑和编审是无名英雄,就是一直在帮助别人成名成家,自己却辛勤耕耘,默默无闻。但我以为,签发稿件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自己也收获很多。”李景亮表示,当看到一个个作者在新闻园地里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时,看到经自己编审签发后的稿件在报社、省内,甚至在全国获奖时,看到一起工作的年轻编辑在政治和业务上有了长足进步时,他都打内心深处感到无比的欣慰,因为自己尽到了职责。
除了审稿签发工作外,李景亮也没有忘了自己的老本行——一有时间,他便走进田间地头、厂房工地,聚焦商丘大事与民生热点,采写了一篇篇接地气、冒热气的新闻作品。1987年,欣闻民权县历届领导班子通过多年的植树造林工作,将原来的沙区变成了鸟语花香的绿洲,李景亮便和同事张同德以及民权县委宣传干事李清华一同前去采访。在这里,领导和群众讲述了一代代治沙人年年植树、岁岁造林的动人故事,令人振奋。三人撰写了《绿色接力棒》这篇通讯。“以前的民权县流传着一首民谣:一场风沙起,遍地一扫光,终年辛劳半年粮,携儿带女去逃荒……申甘林带初具规模后,我们看到的是道路树成荫、杨柳封河道的美景。”提起当年采访时的所见所闻,李景亮依旧历历在目。
随后的多年里,李景亮常常去民权故地重游。现在的申甘林带规模更大,东西长20余公里,南北宽2到4公里,宛如碧龙卧波,蜿蜒于黄河故道腹地,呵护着民权北部几十万人民和40万亩农田免受风沙侵袭。看到这些景象,李景亮说,作为一名新闻人,能够亲眼见证民权人民取得的成绩,感受他们战天斗地的豪情,自己深感荣幸和欣慰。
1999年3月18日,《商丘日报》成立了新闻阅评组,创办了半月刊《新闻阅评》,对《商丘日报》以及随后创刊的《京九晚报》所刊发的稿件进行及时、准确、公正、有效的评论。此时的李景亮已经从正处级调研员岗位上退了下来。他坚持发挥余热,参加新闻阅评组,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评报。除特殊情况外,李景亮都坚持取报、阅报、选择评报对象、撰写评报文章。截至2007年年底,共写出了280篇评报文章,约13万字。每篇文章,长则千把字,短则数百字。不少评报文章被《新闻阅评》选用,有些还被当成头条刊发,这对《商丘日报》《京九晚报》的新闻改革和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促进和推动作用。
现在,李景亮依然保持着阅读和写作的习惯。他书房里的书架上、柜子里、地板上、桌子上全是书,俨然一座“书城”。靠近书桌的柜子上贴着一张剪报,标题是《104岁的教授还在写作》。李景亮说,文章中的主人公就是自己的学习榜样。
当采访结束时,老报人李景亮很自然地想到了《商丘日报》的年轻记者和编辑。“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他深情寄语:当代青年是跟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在这个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时代,年轻人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定能将宏伟的目标变为美好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