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43版:报人篇·岁月纪事 上一版 下一版  

商丘日报编委、时政记者部主任李道军:

使命在肩 砥砺前行

本报融媒体记者 李娅飞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3年,李道军(左二)带领记者在睢县采访。受访者供图

  2003年,李道军在要闻编辑部值夜班,编辑要闻版面。 受访者供图

  李道军(左)带领记者在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采访。 受访者供图

  “我是1992年大学毕业进入商丘日报社工作的。30多年来,我与报社共同进步,经历了报社发展壮大的峥嵘岁月,见证了祖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变迁。”11月12日,从事新闻工作32年的商丘日报社编委、时政记者部主任李道军,在说起报社发展和自身成长历程时感慨万千。

  “初入职我就被分配到总编室工作,跟随张同德老师学习采访、编辑要闻版新闻稿件。”李道军回忆,当时采访与编辑是合一的,他入职一个星期后就被派遣到“河工”采访。“河工”就是新三义寨引黄灌溉工程工地,主战场在兰考县与民权县交界处。那时挖河基本上还是靠人力,他一到现场就被震撼到了:到处是黑压压涌动的人头和此起彼伏的号子声,有种电影里战争片的感觉。在那里,他与工作人员同吃同住一个星期,虽然条件艰苦,但他却毫无怨言,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采访工作中,并将大学里学到的新闻理论与火热的实践相结合,先后采写了多篇来自一线的鲜活稿件。

  从事采访工作一段时间后,李道军便开始跟着老师逐渐尝试“画版”,就是拿来一张布满小格子的空白版样纸,心里谋划好报纸版面布局,根据新闻稿件精准计算好格子数,用特定的符号标示出来,然后到设在行署院里的激光照排中心做成胶版,再送到印刷厂用铅字印刷成报纸。由于“画版”与新闻稿件字数计算存在误差,经过无数次失误和老师的批评指导,他才逐渐掌握了“画版”技巧,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电脑和胶印的普及,版样纸和铅字退出历史舞台,报纸发展才告别“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的时代。

  后来,经过多次岗位调整,直到1994年《商丘日报·农村版》创立,李道军又回到了要闻版采编岗位。自此到2012年岗位调整,他一直都在编辑《商丘日报》要闻版。令人欣慰的是,18年间,他编辑的近2000个要闻版,以及后来主持要闻部工作以后的要闻版面,从未出现过重大失误,牢牢守住了新闻安全的底线。

  回顾30多年的新闻生涯,其中也不乏令人印象深刻的日子。李道军说,那是1997年2月19日21时,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逝世,全国上下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当时,《商丘日报》的各个版面基本上已经做好,经过校对很快就可以进入签付印环节。噩耗传来,值班领导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临时更改报纸版面,等候新华社通稿。于是,大家化悲痛为力量,通宵达旦,严阵以待,下定决心做好次日报纸的编辑工作,决不允许出现任何失误!

  直到次日凌晨4时,新华社定稿才下发到全国各新闻单位。接到通稿的一瞬间,各位编辑像打了鸡血一样精神起来,编辑部一阵人声鼎沸,研究版面设置方案,确定组版编辑,紧锣密鼓地投入到战斗中……6时50分,当李道军作为第一版编辑,最后一个交上校对好的版样时,看到通勤面包车司机还等在那里,心中涌出莫名的感动。路上看到提前上班、送孩子上学的平静人流,刚刚放松下来的心情很是欣慰。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眼,李道军在要闻版采编岗位一干就是十多年。直到2012年年初,报社党委调整部分中层干部岗位,任命李道军为时政记者部主任。从编辑到采访,从事的还是时政新闻报道工作,这对李道军来说并没多少门槛,反而因为多年从事要闻编辑工作,让他对时政新闻的准确性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也正是因为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当时时政记者撰写的重要稿件都必须经过李道军审核把关,这也就相当于又增加了一道消灭错误的关口,此做法受到报社领导和同事的一致称赞。

  任时政记者部主任期间,令李道军最难忘的事就是2015年4月,市委主要领导职务调整,新上任的市委书记对新闻稿要求很高,时政记者部接连更换了3名记者,均不能达到市委满意。当时,报社总编辑郭文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扛起重担,既能当指挥员又能当战斗员。

  “从幕后走到前台。说实话,当时我心里也没底,毕竟亲手写市委书记的新闻稿还是第一次。这时,郭总的一句话让我吃下了‘定心丸’——‘做时政新闻这么多年了,相信自己的实力。如果你还不行,那就我上’。”李道军回忆道,一上手他才知道,原来市委书记不怎么按秘书科准备的材料讲,往往自己现场发挥。很快,他便掌握了写法和技巧,得到领导的好评。这一干就是9年,9年间换了4任市委书记,直到今年3月份市委书记再次调整,他才又回到值班审稿、审版的幕后角色。

  在采访工作中,让李道军感触最深的是,三年疫情期间,全市不断封控、到处封路。为了确保新闻报道特别是主要领导活动、重要会议报道不间断,他每天都要做核酸检测、量体温,每周都要到指挥部开路条,经常孤零零地走在去市委的路上,心中五味杂陈。2022年夏末,疫情最后肆虐时,他被隔离在单位,在办公室吃住10天,一次也没有耽误采访、写稿。庆幸的是,由于防护措施落实到位,一直身处采访一线的他最终都没有被感染。

  回首从事新闻工作的30多年历程,李道军始终认为,做新闻最重要的就是认真,认真对待每一篇新闻稿、每一个版面,脑子里时刻绷紧政治这根弦。不会可以学、可以借鉴,最怕应付差事、马马虎虎。只有认真才能做到准确,才能追求更高层次,才能写出更多好新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采访最后,李道军信心满满地说:“如今,传统媒体受到冲击,融媒体发展如火如荼。身处风口浪尖的我们,必须积极探索、砥砺前行,促使商丘日报华丽转身,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