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采访中获得更多对时代的新体验、新感悟,从新闻事业中获取更多面对纷繁生活的勇气和力量。”这是商丘日报时政记者部记者祁博进入商丘日报社工作15年来最清晰的感受和体验。
2009年10月,祁博来到商丘日报社工作,先后在社会采访部、机动记者部、深度报道部等部门从事社会新闻采访报道。2017年至今,在时政记者部工作,负责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新闻报道。
谈及自己的第一篇新闻报道,祁博记忆犹新。“刚上班没几天,我就跟随一位记者老师到永城市采访面粉食品博览会。”这次采访中接收到的大量信息让他应接不暇、手忙脚乱,甚至有一种“窒息”感,“那篇稿子我写了很久、写了很长,最后见报时内容被删除很多”。虽然如此,祁博却感到非常庆幸,他说:“第一次采访就碰到了这样‘硬茬’的调查性报道,采写过程中的各种挫折感让我清晰地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以后需要努力的方向。”那是他第一次以新闻的方式深度观看世界,感受到了这个世界别样的色彩与魅力。这些感受,也让他对新闻事业和记者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新闻是一种方法论,亦是一种世界观。
实践出真知。从第一次采访时的困顿到如今采访时的得心应手,得益于各种大大小小的采访经验积累。一年一次的重大主题报道一直是商丘日报社的传统品牌。每次参加这样的重大报道,祁博都在其中寻找到打开世界的不同方式。
2016年4月,商丘日报社启动了对黄河故道生态走廊的探访。祁博和同事从虞城县张集镇马滩村(黄河故道在商丘境内的终点)开始,逆流而上,一路西行,途经梁园区、宁陵县、民权县,历时一个月,最终来到新老黄河的交汇处——开封市兰考县新三义寨水闸。在这次探访中,祁博负责该系列报道的开篇和结尾。“一路走来,我看到了很多黄河留下的遗迹,听到了很多与黄河有关的故事。”祁博说,“它们像是在浩瀚历史和滚滚黄沙中酝酿出的美酒,入口绵软,后劲上头,令人回味无穷。当我以新闻的方式追寻历史的足迹时,看到曾经被黄河之水润泽的老树依然开出令人心悦的花朵,年幼的孩童奔跑在黄河故道滋润的田间时,以新闻的方式探寻的历史变得愈加现实和真实起来。”
2017年3月,商丘日报社开始了对商丘古城的探访,祁博负责采写宋元时期与商丘古城有关的历史和故事。祁博说:“这次采访既要有历史的深度又要有现实的维度,既要严谨准确又要有趣耐读,很不容易。”在采访过程中,祁博把自己当成了一名导游,“先是狠狠熬了几个夜晚,吃透各种史料文献,以求最大程度熟悉和掌握当时的历史事件”。随后,他沿着历史脉络去了清凉寺、古城文庙、应天书院、包公祠等遗址遗迹进行实地探寻,“当抚摸着千年老树那粗糙的皮肤,细嗅着包公祠后面粉嫩荷花的微香时,以新闻的方式观赏的现实就变得愈加饱满和厚重了起来”。
2017年前后,祁博开始接触时政新闻报道,开启了职业生涯的新阶段。通过参加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等,他有了更多以新闻的方式感受时代节奏与脉搏的体验。
2016年8月18日,祁博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参加了郑徐高铁试验运行,这是商丘高铁发展的起始。如今,乘坐高铁外出、依托高铁枢纽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再平常不过的事,而祁博正是商丘高铁迅速发展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此后,在对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脱贫攻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重大事件,以及对城市内河治理、城市有机更新、县域产业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等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采访中,祁博见证并记录着这个城市的成长:一个个产业园区从几家企业发展到具备完整的产业链,中心城区九条内河变得干净优美,日月湖周围早已高楼林立,偏僻的农村也变得干净整洁……一路走来,我们的城市更加温馨、更加美丽、更加富足。他说:“以新闻的方式感受时代的变化,让我真切体验到了时代发展的不断加速。”
近年来,商丘日报社全力拥抱全媒体时代发展趋势,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作为报社的一员,祁博也不断求新求变,积极拥抱融合转型。按他的说法,这种转型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他在通讯稿件上署名“本报记者”变成了“本报融媒体记者”。
2023年7月,祁博跟随市领导到北京国家会展中心参加京津冀地区招商推介会。在那次采访报道活动中,他首次尝试“短视频出镜口播、短消息实时发布、长新闻见报刊发”的全媒体新闻报道。祁博说:“第一次面临这种全新的报道形式,整个过程各种慌乱,大量扑面而来的信息,竟又让我有了15年前第一次做采访时的感受。”最终,他顶住了各种压力,圆满完成了采访任务,并对全媒体传播背景下进行新闻报道有了新的认识。全媒体时代,我们传统媒体何以提升竞争力?祁博认为,如今的网络时代,新闻的深度和可能带来的热度,更多地取决于新闻的角度,角度找对了,即使一句话也能成为热度新闻。
15年来,祁博一直在新闻报道一线,聚焦时政热点,聆听时代呼声。“前路漫漫亦灿灿。”祁博表示,他将继续带着对新闻事业的崇敬和对现实世界的好奇,以更加投入的心态去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与时代共振、与社会共情、与人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