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有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丁殿勋。他不仅是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名誉主任兼终身教授,更是无数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守门人”。多年来,他不仅帮助重症医学科主任陈培莉和护士长王淑彬带领的ICU团队为重症患者筑起了一道生命防线,而且用自己的毕生所学回报了家乡父老。
从医梦想源自童年经历
1950年,丁殿勋出生于柘城县慈圣乡(即现在的慈圣镇)。在他的记忆中,童年伴随着许多痛苦与无奈。在那个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村里的医疗条件极为简陋,乡亲们一旦患上重病,往往只能忍受疾病的折磨,甚至因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失去生命。令他最为悲痛是,他的父亲因为疾病离开了人世。这些经历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也让他树立起了从医的志向。
“我要学医,我要改变这种现状,让人们少一些病痛。”这是丁殿勋的信念。怀揣着这样的信念,1969年,丁殿勋穿上戎装,到新疆军区边防站当了卫生员。在部队,他刻苦学习军事和医学知识。由于表现突出,丁殿勋被保送到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疗系,踏出了进入医学殿堂的关键一步。在学校里,丁殿勋刻苦学习医学和外语等知识,不仅在理论和外语能力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救治病人的经验。毕业后,他并未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深造,考入了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老年心血管内科研究生,师从牟善初和王士文两位院士。在他们的教诲下,丁殿勋专攻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与研究,论文获得军队科技二等奖。
医学是一门永无止境进展快速的学科,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为了进一步深造,后来,丁殿勋又来到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霍普金斯医院心血管研究中心,成为一名高级访问学者。其间,丁殿勋不仅学到了最前沿的医疗技术,更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与使命。毕业后,丁殿勋历任北京海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和ICU主任、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教授,学术任职于心血管内科学会、ICU分会会员,全军老年心血管学会常务委员、学会秘书等职;他退休前在心血管内科工作20余年,在ICU工作约12年,主攻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对急危重症诊治及抢救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丰富临床经验,如MOF、ARDS、脑卒中、感染、心肺和容量复苏、急性复合创伤等,并熟练掌握呼吸机和多种急救仪器、设备的应用。他还经常参与北京市多所三甲医院急危重症疑难病会诊工作,建立了海军总医院、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等8所医院的CCU、ICU,获得良好效益。他还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发表论文30余篇,合著著作5部。在长年累月的工作中,他的从医理念愈加坚定,那就是“尊重并关爱生命,患者有一息尚存,我做百分之百努力。”
应邀回到家乡参与ICU建设
尽管在北京工作,但丁殿勋始终心系家乡。他经常利用节假日回到商丘,参加各种义诊活动,为乡亲们送去健康与希望。“我工作时经常有人到北京找我看病,当我了解到家乡医疗条件不够完善、高级别人才不多,特别是ICU人才严重匮乏时,便想着退休后要回到家乡,尽自己所能帮点忙。”丁殿勋说,一个人再有能力也难发挥更大作用,只有更高的平台与团队协作才能带动整个商丘地区重症病人抢救治疗水平。2008年年末到2009年年初,市第一人民医院多次邀请丁殿勋帮助创办和加速重症医学科(ICU)的成立和建设。面对这份邀请,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说,ICU是医院中最为关键的科室之一,他要把自己毕生的所学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家乡人民。
重症医学科是重症医学的临床基地,它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应用系统、连续、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诊疗技术进行综合救治,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症救治的专业科室,是一家医院综合救治水平和能力的体现。在丁殿勋和陈培莉、王淑彬所带领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年底,市第一人民医院ICU病区正式成立,为我市及周边地区的重症患者带来了福音。
丁殿勋清晰地记得他接到的第一例高危重病人的情景。那是一位因车祸导致严重颅脑损伤和多发脏器伤的患者,被送来时,他生理征像微弱,生命垂危。面对这样的紧急情况,丁殿勋和陈培莉迅速组织团队进行救治,争分夺秒地为患者进行了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积极救治休克、液体复苏等一系列紧急处理措施。经过数日的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并逐渐恢复了意识,最后康复出院。这样的故事在ICU病区几乎每天都会上演,丁殿勋和ICU的医护团队用智慧和汗水将一个个重症患者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在ICU工作,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危,容不得半点马虎。全病区医护人员苦练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创造了无数生命的奇迹,也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他们争分夺秒抢救病人,稍有空闲时便读书和培训,连院领导都说:“ICU到处练技术,处处读书声。”
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医疗服务,丁殿勋和同事们坚持执行科室管理制度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他和科主任、护士长达成统一认识,发扬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坚持每天交班后对新入和转入、转出、死亡病人,以及危急值病人和重症患者、过去24小时进行过抢救过的病人进行简要病例讨论,查漏补缺,防止误诊漏诊,对该患者的诊断救治提出合理方案。这些方法和措施对提高初级医生医疗经验和水平、减少医疗风险尤其重要,也是科主任对下级医生能力与技术水平的一次考试和检验。
年逾古稀依然勇攀医学高峰
科室刚刚成立时,市第一人民医院ICU连一台能正常运转的呼吸机都没有,人才十分匮乏。17年来,在丁殿勋的帮助下,陈培莉及王淑彬带领的团队救治了数不清的危重病人。无论节假日还是工作日,在市第一人民医院ICU,以及院内各专科RCU、EICU和CCU,还有商丘各县级ICU病区内,都可以看到丁殿勋和陈培莉、王淑彬一起大查房、小查房的身影,他们一起抢救病人,参加学术活动,探讨重症医学学科队伍建设和发展方向。
经过不懈努力和奋斗,在领导的鼎力支持和各医院的大力协助下,丁殿勋培养了一支各重症专科大ICU、县级ICU队伍,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其中陈培莉、张伟华、李胜利、杨林、王淑彬、程晓丽、牛淑兰、金爱莲等专家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市第一人民医院ICU目前共有2个病区43张床位,病人多时床位有63张,医护人员100名,博士1人,硕士研究生12人,副高级以上职称11人,年收治急危重症患者4000余人,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得益彰。病人抢救成功率在70%以上。拥有人工膜肺氧合系统(ECMO)、呼吸机、床旁血液净化设备(CRRT)、人工肝、床旁超声、床旁影像、床旁内镜及血液快速检测、血流动力学监测、心肺复苏机等大中型设备300余台件,科室开展ECMO、经皮气管切开、床旁血液净化、血流动力学监测、脑功能监测、胃肠镜内镜下止血、气管镜下治疗等业务技术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近5年来他们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专著1部、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5项,获我市科学技术进步奖8项,河南省医学科技进步奖2项,承担省市级科技攻关项目10项,是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河南省脓毒症救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商丘市重症救治中心,商丘市重症质控中心。该科室先后被授予河南省巾帼文明岗、商丘市五四青年集体、商丘市工人先锋号、商丘市巾帼红旗岗等荣誉称号。
更让丁殿勋自豪的是,在团队帮助下,我市各县级医院都有了ICU专科,商丘市形成了完整的重症医疗体系。
现在,年逾古稀的丁殿勋依然保持着对医学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作为一名ICU专家和学者,他坚持事业第一、不计名利。他说,自己永远记得55年前启蒙老师孙医生的忠告:“小丁,你要牢记军人的职责,当一名好大夫,一辈子为患者服务,为军人这个职业增光添彩!”现在,他可以充满自信地说,自己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他用付出践行了当初的誓言。
科技在进步,重症医学在发展中的困难与挑战时时处处都在。丁殿勋经常问团队同事:“如果发生战争,我们能担负起救治众多乡亲和同胞生命的重大任务和使命吗?”他说,时代的进步要求医生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一次次地勇攀医学高峰,完成国家和人民交给的医疗重任和使命。
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年轻人的传承与创新,丁殿勋始终关注着年轻医护人员的发展,并寄予厚望。他说:“我年纪大了,希望年轻的医务工作者能够超越我,将ICU病区建设得更好,让更多的危急重症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