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网友“跨年联欢不想说”留言,他的儿子硕士学位,毕业后求职一年,还没找到满意的工作,不如他的女儿,就读于某所职业专科学校,毕业后去南方城市找到了工作,工资可观。当年儿子考上研究生时,他认为儿子的未来有无限可能,想不到学历贬值这么快。
杰说家教:从去年的“学历贬值”到今年的“烂尾娃”,事关教育的吐槽名梗层出不穷,教育领域的变化令人瞩目。曾经那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激励着无数家长和孩子在教育的赛道上奋力奔跑。然而,现实却给了人们沉重的一击,“烂尾娃”一词的出现,让家长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场旷日持久的“教育军备竞赛”是否值得。
全国高考大省某重点高中的心理咨询室里,贴着一张统计图:2023年,该校学生日均睡眠时间5.2小时,抗焦虑药物使用率较五年前增长380%。窗外的操场上,“211起步,985保底”的红色横幅在风中猎猎作响,与心理咨询室里的数据形成荒诞对照。这场持续二十年的教育军备竞赛,正将一代人锻造成精密的考试机器。
而教育投资的边际效益崩塌比预想中来得更快。深圳中学2023年教师拟聘名单显示,47名新教师中32人拥有世界Top50高校背景,牛津大学化学博士与麻省理工数学硕士并肩教授初中课程。这种“超配教育”现象正从一线城市向县城蔓延——河北正定中学去年引进的12名教师中,7人手持清北硕士文凭,他们在三角函数与化学方程式中消磨掉的科研黄金期,构成了学历贬值时代最昂贵的沉没成本。
而很多家长仍在异化孩子的成长轨迹。邻家孩子小敏周一至周五放学后要参加3个小时的奥数培训,周末全天“浸泡”在机器人编程与托福基础班里。这个11岁孩子的年度教育支出达2.8万元,相当于家庭可支配收入的42%。小敏不是个例,他们的童年被切割成精确的45分钟单元,情感发育让位于解题技巧,创造力湮没在标准答案里。
春节期间,一亲戚的孩子从南方回来,他从小是学霸,再加上爸妈“鸡娃”得紧,他考上了双一流高校,本科毕业读硕士,硕士毕业到大城市就业,发现学历没优势,最终在一家小公司屈就,内心很不甘。而他20岁的弟弟,这个中考分流出来的“淘汰者”目前正在上海调试自主改造的数控机床,如今他手握三项国家专利,尚未毕业已被多家制造企业开出30万元年薪预定。他弟弟的故事像一束穿透乌云的光,照亮了教育多元化的可能路径。2023年教育部“产教融合”试点数据显示,先进制造业领域高职毕业生起薪五年增长187%,远超普通本科毕业生薪资涨幅。
教育生态的自愈能力正在显现。在大城市,学科类培训越来越不吃香。北京海淀区教改试点取消“重点班”后,学生抑郁症筛查阳性率下降41%;浙江某民办学校推出的“无作业日”后,毕业生重点大学录取率提升12%。这些反直觉的数据揭示着一个教育真相:当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时,“教育军备竞赛”构筑的焦虑高墙才会崩塌。
随着教育的真相逐步被揭开,“鸡娃”家长的状元梦也会被唤醒。让花成花,让树成树,“烂尾娃”的春天正向孩子们招手。希冀家长不再把孩子的人生当作赛道,而是看作需要深耕的田野——那里不需要起跑线与终点线,每粒种子都值得拥有自己的生长节律。
“杰说家教”栏目垂询电话:0370-2616006
手机:13849660198(微信同号),欢迎网友提供话题,参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