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爆火,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并进入全球影史票房榜前十。在我市,该影片以2086万元票房成为春节档票房冠军,许多家庭三代同行前去观影,享受这场视觉与内容的盛宴。
在岁月的长河中,电影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一代人乃至几代人心中永恒的记忆。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电影记忆,电影不仅是娱乐的载体,更是时代的见证者和文化的传承者。
出生在不同年代的人分别有着怎样的观影记忆?他们那个年代有什么经典电影?记者带您走近我市部分60后、80后、00后,了解他们的电影记忆。
从露天电影到数字时代
如今的电影院有2D、3D、IMAX、激光放映、巨幕等影厅,有机会体验4D影厅的观众更是感叹“看《哪吒之魔童闹海》就像坐过山车,参与每一场战斗”。“现在的电影院变化太大了,视觉上的冲击更强,技术运用更具时代性。”2月19日,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武红卫感慨道。作为有着50年观影经历的老影迷,武红卫记忆中的看电影场景,是20世纪70年代用幕布、投影仪、支架等搭建起来的露天电影院。“那时候一说放电影,大家都搬着凳子出来了,场面很热闹。”武红卫对记者说。
出生于1989年的刘逍小时候也在村口看过电影,“我们小时候村里谁家有喜事,都会在村口放电影。”同样是80后的李想记忆中的电影院则是老家县城唯一的电影院“工人俱乐部”。“那个电影院非常大,上下两层能容纳1000多人,我们都是集体出动,排成排浩浩荡荡走过几条街去看电影。”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李想脸上难掩兴奋。
对于00后的张竞文而言,从她记事起,看电影就要到专门的电影院。“父母那一代看露天电影的经历,我是没有的。我从小就在现代化的电影院看,小时候只要有适合小朋友看的电影,父母都会带我去看。”张竞文表示。
触动心灵的经典电影记忆
看完《哪吒之魔童闹海》,武红卫最大的感受是:“画面很有技术感与冲击力,表达的内容也有独特的价值观与内涵。”
武红卫小时候也看过很多经典动画电影,如《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九色鹿》等。“这些电影给我留下非常温暖的记忆,主题有内涵,画面很灵动,能感受到创作者的用心,动画电影的配音也特别好。”武红卫表示,她至今还能想起孙悟空与小蝌蚪的声音。
“我印象最深的电影是《妈妈再爱我一次》,近千人集体泣不成声的场景,此后再也没有经历过。”李想说,“我觉得我们80后是没有被电影‘亏待’过的一代,当时好看的电影很多。”电视机、DVD等出现后,在家里看电影成为很多80后的优先选择,刘逍看过《霸王别姬》《英雄本色》《古惑仔》《乱世佳人》等。“在家观影更自由,可以从口碑、思想艺术、传达理念方面去筛选电影,好的电影可以看很多遍,比如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真的是经典中的经典。”提起好的影片,刘逍不断蹦出具有年代感的影片名字。
在动画电影陪伴下成长起来的00后,也有他们美好的观影回忆。“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一部电影是《千与千寻》,《千与千寻》梦幻的构图,千寻挑战自我打败坏人、把变成‘猪’的父母解救出来的故事,对我来说比较有冲击力。”张竞文表示她看过好几遍《千与千寻》。
不同年代的观影趣事
提起与观影有关的趣事,张竞文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年初一家长们带着孩子排队买票,电影院里小朋友们陪着动画形象一起或哈哈大笑、或热泪盈眶。“我们先是在电视上看动画片,再看电影。虽然那些动画形象我们都非常熟悉,但是看电影的体验和氛围和看电视是很不同的。每年大年初一跟父母一起坐在电影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的电影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也是珍贵的童年记忆。”张竞文表示。
对于李想来说,电影趣事是他和同伴们一起去电影院路上的兴奋与欢声笑语;是为了多看几遍喜欢的电影在电影院里一待就是一天的时光;是他们实在进不去电影院,蹲在电影院外的扩音喇叭下“听”电影,想象画面的快乐。
对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电影观众来说,电影是稀缺资源,电影票要靠“抢”的。“我们那个时候买票恨不得都挤哭,记得有一次我们买的电影票场次很晚,看完电影大街上一个人都没有了。母亲就带着我们几个慢慢溜达回家。”武红卫笑着说,这个场景一直存在她的脑海里。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电影记忆,这些记忆如同璀璨的星辰,镶嵌在岁月的天幕上,熠熠生辉。电影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记录了人们的成长与梦想。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它将继续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光影的世界里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