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5日是第七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是为了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安全而设立的节日。记者了解到,国家安全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等16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其中,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提高警惕防范金融诈骗,维护个人金融信息,守好自己的钱袋子。
金融诈骗常见有哪些形式?危害个人金融信息的典型案例有几种?面对金融诈骗我们该如何应对?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咨询了银行专业人员。
随着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与移动支付在给公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侵害公众财产安全带来了可乘之机。记者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诈骗分子会利用虚假网站、电子商务平台等实施网络诈骗,以车票、机票“退改签”为理由窃取受害人银行卡号、口令、验证码等敏感信息。也会在网络平台以“采购防护物资”“献爱心”等为幌子发布虚假信息,或假装销售口罩、手套和消毒剂等民众有较大需求的产品吸引大众以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银行专业人员告诉记者,街头填问卷送小礼品、注册送大礼、填写详细资料赢抽奖机会等活动,随意填写个人资料,均有可能泄露个人金融信息;贸然连接不明免费WiFi,随意扫二维码,可能携带木马病毒,往往会盗取用户手机号码、银行卡号、交易密码等重要个人金融信息;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客户信息,冒充公检法通过电话或短信谎称涉嫌某类案件、需转移银行卡内资金以骗取钱财……一旦个人金融信息被倒卖或者盗取泄露,后果无法估量,将对个人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对金融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避免金融诈骗,守护个人信息及财产安全,可以这样做:不在公共场合或者通过免费WiFi登录手机银行、操作转账支付业务;不轻信所谓“银行客服”“电商客服”“机票订购网站客服”等假冒官方号码的来电或者短信;不要向陌生人转账、不要在银行预留陌生人的手机号码、不要向任何人透露电子银行身份认证信息;警惕不法分子通过电话或短信编造虚假故事,骗取钱财;警惕任何以“手机银行失效”“手机银行客户端升级”“账户验证”“积分兑换” “购物退款”等为借口利用伪基站技术冒充银行或者电商客服发送的短信、退款链接,防范网络钓鱼套取密码及个人信息……总的来说,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不要有贪便宜的心理。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全局和人民财产安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全面维护金融稳定,需要我们个人守护好自己的相关信息,护好自己的钱袋子,大家携手织密织牢金融安全网,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