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公布修订后的《地名管理条例》,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为何要修订《地名管理条例》?如何通过地名管理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怎样增强地名文化保护力度留住“乡愁”?有关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据4月23日新华网)
有些地名,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还有着独特的当地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更何况,绝大多数的地名,在民众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继承性。因此,原则上地名不应轻易更改。当然,如果一些地名存在重复、混乱、怪异、崇洋媚外等情况,也可以申请更改。
之前,一些地方政府随意更改村名、路名、小区名,一味地追求“大、洋、怪、时髦”,任性且胡乱更改地名。结果呢?既传递崇洋媚外的不良导向,又要劳民伤财。事实上,很多时候,更改地名非但没有带来经济上的跃升,反而是各种印章、证照等改变所带来的麻烦及成本开支。
能不能改地名?该如何改地名?修改地名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等等,必须有规可依有章可循。这样的社会需求下,《地名管理条例》应运而生。不过,老版的《地名管理条例》发布于1986年,至今已经30多年,内容比较笼统,没有相应的惩处机制,也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地名管理需要。所以,重新修订《地名管理条例》是时代之需,是社会现代化的管理之需。
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将于今年5月1日实施。据悉,它的内容更丰满详实,明晰了管理主体,地名管理权限、审批、使用、监督、处罚等环节一应俱全,浑然一体,清晰明了,体现了系统性、完整性和权威性。再者,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必将使地名文化的保护力度、“留住乡愁”的力度再升一个台阶。
事实上,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一方面要某些地方政府遏制不合理的改名冲动;另一方面,也督促那些不规范、不标准、不适宜、不精准的地名进行规范或更改。这两个方面不是对立,而是有机融合。概而言之,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有利于遏制地名乱象,提高地名管理的法治化水平,能让地名管理走上规范,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