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旅游日前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发布的调查显示:“云旅游”的主要问题是存在“过度美化”“不真实”现象。65.3%的受访者希望“云旅游”避免过度美化滤镜,保持真实自然。(据5月19日《中国青年报》)
路不出户行万里,大美河山一屏揽。不可否认,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疫情防控需要叠加一起,催生了“云旅游”,也让众多旅游行业看到了无限商机。打开手机,总能刷到美得让人窒息的视频和图片,有些还配上“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等字幕。这些屏幕里的美景让人大饱眼福,也挑逗起众多网民“我想去看看”的欲望。“云旅游”毕竟生长在网络里。有些景区为招揽游客,运用美颜、特效、滤镜、调色等方式为景点搽油抹粉,浓妆艳抹,失真到“判若两人”。个别景区像小品里的台词描述的一样:“撒泡尿都说成温泉”,让亲临其境者直呼上当。
旅游业拥抱互联网,让“云旅游”一枝独秀,成为文旅文创行业的新宠。其实,“云旅游”也是一种营销手段。美颜的“云旅游”实质是一种欺诈的营销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旅行社为招徕、组织旅游者发布信息,必须真实、准确,不得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旅游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网上看着是美景,实际是上一个‘坑’。”不难看出,美颜的“云旅游”也是一种违法行为。
旅游业发展的两张王牌是景色怡人和管理到位。景色怡人当然不是虚拟的,而是真正的内涵美。美颜的“云旅游”只有一时的光鲜,实则是自损声誉的行为。调查显示,体验过“云旅游”的人群中,84.4%受访者想在疫情后来一场实地旅行。试想,一个“线上看着一朵花,实际一看豆腐渣”的景点会给游客带来什么感受,又能挽回多少回头客。“云旅游”要想长久立足市场,应该在“景真美,情真浓”上下功夫,而不是靠美颜和流量来聚人气。作秀不如作“绣”,叫卖不如叫座。景区要树品牌、立口碑,只有拿出诚意,关掉美颜,露出真容,才能让“云旅游”返璞归真。窃以为,与其在美颜上花费心思,倒不如在“两个挖掘”上下足功夫:挖掘更多的人文元素,提升景区品位;挖掘网民的合理化建议,让景区在旅游市场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