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在“中国面粉城”——永城市20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风吹麦浪,满地金黄,农机手驾驶联合收割机在金色麦浪里穿梭作业,农民忙着把小麦颗粒归仓,田野上一派繁忙景象。
“全镇共种植小麦6.65万亩,现已收割4.5万亩,亩均产量500公斤以上。”6月3日,在永城市新桥镇大蒋庄村一块麦田里,镇长刘志永边查看麦收进度边介绍。为做好“三夏”生产工作,新桥镇在宣传到位、措施到位、帮扶到位上下足功夫,确保高质量完成颗粒归仓和秸秆禁烧任务。
永城市实行市直单位帮扶乡(镇、街道)工作机制,118个市直单位分别对口帮扶31个乡(镇、街道),帮扶物资、现金有200余万元;各乡(镇、街道)成立“三夏”志愿帮扶队,及时组织开展代收代种代管服务,帮扶群众1万余户,代收小麦面积3万余亩,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
今年麦收季节,新桥镇闻令而动,在18个行政村均成立了“三夏”志愿帮扶队,及时帮助因疫情无法返乡、家中缺劳动力等困难农户,获得广大群众好评。
新桥镇抢收成效明显,永城市麦收进度如何?据永城市农业农村局提供数据显示,截至6月5日记者发稿时,永城市日出动联合收割机5000余台,172.98万亩小麦已收割162万亩,收割百分比93.65%,20余个乡(镇、街道)完成收割任务,秸秆打捆离田面积112万亩。预计6月6日,全市麦收工作将接近尾声。
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依然是永城市“三夏”生产的“重头戏”。同样在新桥镇,各类农机正在“大显身手”,有的把秸秆归拢,有的打捆,有的装运。
在该镇刘营村永城市成领种植专业合作社,两台机械把一捆捆状如圆柱的秸秆从货车上牢牢抓起,按照从下到上“5捆至1捆”的顺序摞放整齐,场面颇为壮观。“1捆秸秆约200公斤,主要作为饲料往外省销售,合作社能容纳2万多捆,带动20人增收。”负责人商成领说。
新桥镇只是该市落实秸秆综合利用的缩影。作为全省中央财政秸秆综合利用项目重点县(市),2022年以来,永城市持续聚焦“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模式县(市)”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加快培育秸秆综合利用龙头企业,建立有效运行机制,于实践中探索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五化”利用,稳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让秸秆“老大难”变成“香饽饽”。
2022年,永城市预计秸秆打捆离田面积140余万亩,约占全市小麦种植面积的80.93%,有10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覆盖全市31个乡(镇、街道),其中18个乡(镇、街道)实施全域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