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育在线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论生态美育是未来教育的必然性

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徐丹丹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美丽中国”战略目标提出后,生态美育之所以迅速成为了中国美育界和学术界共同重视的热点,就在于它不仅关注个体自由、平等、精神成长与修复,主体生存与生活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升人的内在精神境界。生态美育的形式、任务、实施及目标对新时代教育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将生态美育纳入新时代教育工作领域,既可以丰富教育生态美的内容,激活其生态功能和美育功能,促进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实现;也可以丰富教学形式和手段,建立新型的教育关系。

  新时代呼唤生态美育,来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人们求美实质的诉求。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四讲》中提出“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不可分割”。也就是说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产生了美,丰富了美,反过来人们在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认识和改造了世界,对美的追求就是人类本质的情感诉求。“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具有审美人才支撑,“美丽中国”为生态美育创设新环境、提出新要求。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直接体现就是“美丽中国”建设,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战略,更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生态教育在为“美丽中国”建设服务的前提下,就是要观照其建设背景和现实要求。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生态文明观,使其成为人们道德观念中的一部分,从而自觉指导实践,真正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强大助手。

  生态美育是完成传统美育价值转向的必然趋势。美育总与人的社会存在方式、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紧密相关。无论西方或是东方的传统美育,从理论与艺术层面呈现出的“以美育人”的经验与理论表达,都是一种重视个体的“情感教育”和关怀。生态文明时代要将人类的关怀拓展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确立一种人与自然命运与共的人类终极关怀。从哲学基础上看,生态美育是以生态哲学为理论指导、以生态自然美为主要内容、以生态有机整体主义为原则进行的一种生态审美教育。从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上看,传统美学基本上是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的对象性艺术美表现。而生态美育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则是人与自然之间一种主体间性关系。它打破主客二元对立的局面,是一种主体与主体间的双向平等对话、交流关系。从生活实践方式上看,传统美育主要以艺术式教育为主,生态美育则以生态式体验为主。

  我国古代美育重视对道德修养的培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谓是君子修身的三步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主要从美育德育相互促进的角度,达到“成人”的目的。传统美育发展到当代的形式是生态美育,德育和生态美育的结合就是实现“以美育德,以德促美”,“德育+美育”融通互促,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生态美育是化解生态危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而生。生态危机是“人类中心主义”必然生发出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危机,在根本上无法脱离人本身。那么,由生态危机孕生的生态美育就在于化解人与自然不平衡关系下的人性危机,旨在培养具有生态审美的人,尤其是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生态审美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价值观,实现审美自由。人的现代性是道德要求,更是审美要求。审美自由应成为道德或理性的人所追求的极致境界。适者生存,美者优存。

  综上所述,生态美育从根本上提升人的精神自由,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功利关系提升到了精神交流、沟通理解、和谐平等的审美关系,这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生态美育基于对生命价值的关怀,推动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并以审美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美启人、以和为贵,潜移默化,它的效果是任何其它教育都不能比拟的。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