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虞城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虞城县文旅融合释放发展新动能

本报融媒体记者 刘建谠 通讯员 谢卫勋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没想到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玩的地方,这比去外边旅游还有趣。”1月9日,在虞城县田庙乡刘杨庄村,前来游玩的虞城市民小吴高兴地说。

  近年来,虞城县积极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叫响“木兰之乡”品牌,讲好黄河故事,以黄河故道生态旅游为依托,以乡村旅游为载体,以全域旅游为主导,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造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品牌,厚植文化元素,激活文化业态,盘活乡村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以文化助力河南强县、中原新城建设,有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虞城县把乡村旅游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把黄河故道沿线各乡镇传统村落、非遗项目、生态果园、生态农业园和农家乐等有序串联,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全域旅游新线路,推进乡村旅游点向观光、休闲、度假一体化转变。同时,以懂菜农业、科迪集团、通宝食品等龙头企业为黄河故道生态休闲观光游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做好“梨花节”“采摘节”“杂技节”等特色节会,做大做强新兴农业,把黄河故道打造成横跨虞城东西的“故道绿廊”,让黄河故道内外“四季有绿、三季有花”“处处是风景、村村有服务”,将黄河故道变成休闲健身之道、旅游观光之道、农民增收之道、乡村振兴之道。

  以木兰从军路为轴,打造形成“包公晾米台—营廓遗址—木兰祠—伊尹祠—蜗牛小镇—任家大院—大虞春秋—四大主题公园—保税中心、特色商务区—马牧集老街—国家孝善基地郭土楼—状元小镇—稍岗十里画廊—利民古城—烟云古寨—黄河故道”观光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具有国际特色和魅力的文化小镇、休闲小镇、生态小镇。

  虞城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文化建设融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融入乡村治理体系。以创建“五星”支部为契机,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创建“我为家乡代言”“乡村夜话”“孝善敬老饺子宴”“赶文化大集、享文明新风”四个品牌,把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发展活力释放出来。积极探索文化合作社+书画、文化合作社+非遗、文化合作社+广场舞、文化合作社+红色历史、文化合作社+戏曲、文化合作社+自媒体等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已组建乡村文化合作社125家,打造出乔集镇刘楼村杂技乡村文化合作社等特色主题的合作社28个,培养“台柱子”829人,编排演出节目228个,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900多场次,惠及群众和游客120余万人次,实现“乡镇全覆盖,城区有亮点,村村有队伍,人人能参与”。

  虞城县将继续传承弘扬木兰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叫响“木兰之乡”品牌,瞄准“文旅农旅”融合发展,让文化发展有活力、旅游发展有魅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