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越来越多人从“阳人”变成了“阳康”,再加上前期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以及元旦假期的刺激作用,被长期压制的旅游热情短时间内得到了极大的释放。据媒体报道,海南三亚等城市已经是人满为患,即便不是拥有热带气候的海南,国内许多地方的景区景点也迎来了众多的游客,旅游业的春天,似乎正在提前到来。
这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因为这不但意味着国内旅游业开始进入快速回暖,同时也为其他各行各业开了一个好头。而在景区、酒店人潮涌动的背后,则是经济的复苏,是人间烟火气的回归,更是一种人人期盼的正常生活的回归。然而最近发生在洛阳老君山景区的游客拥堵、滞留现象,却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旅游业快速回暖,更要全力避免“旅游挤兑”。
从网传视频可以看到,大量游客拥堵在老君山景区上山的路上动弹不得,很多游客更是喊出了“退票”的口号。尽管按照景区的说法,当天因为山顶下雪导致路滑,40多分钟后情况得到缓解,但是事后想想,这其实是一件足以让人感到后怕的事情。一则在崎岖陡峭又加上结冰的山路上,一旦发生游客踩踏事故,后果不堪设想;二则如此多的游客滞留在山上动弹不得,万一遇到有游客突发疾病等情况,则是游客下不去,救援人员上不了,后果同样严重。
当公众长久被压制的旅游热情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就很容易发生“旅游挤兑”的问题。好在这种“旅游挤兑”并非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国内的景区景点来说,一方面要对“后疫情时代”有一个充分的准备,打好旅游接待工作的提前量,不能等到大量游客到了自己景区门口了,才发现超过了自己的接待能力。国家有关方面前几年就在大力倡导门票预约制,同时要求景区测算和发布最大承载量,避免超量接待的现象。那么如果景区景点能够全面用好这两项政策,是完全可以有效避免“旅游挤兑”现象的。
另一方面,在整个疫情期间,旅游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面临巨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伴随着旅游业的回暖,很多景区景点的经营管理者,难免会在一种“补偿”心理下,希望能够接待更多的游客,赚取更多的利润,从而有意无意地放松了对旅游安全、游客体验度等方面的要求。这是万万要不得的,没有旅游安全,一切都是空谈,而只有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旅游才能可持续发展。
从游客的角度来说,外出旅游当然没有什么问题,但不管是从安全的角度,还是以经济成本来考量,显然还是要尽量避开时下的热门景区或热门旅游目的地,并且倡导错峰出游。疫情总会过去,风景一直都在,晚几天去看风景,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