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胡曹作衣与柘城“服饰之源”历史初探

马时全 郝传信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泱泱中华,文明古国,古有华夏之美称。何谓华夏?《左传·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我国有源远流长、悠久灿烂的服饰文化发展历史,值得深入研究,不断传承光大。

  一

  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中,衣服居之首。人们身上的衣着,一般统称为“衣裳”,古人又细分之为上为“衣”,下为“裳”。一个地方人们的衣着服饰,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民族文化发展的水平和生活习俗的特色。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一书中,就有许多关于歌咏赞美衣服的诗篇。如《东方未明》篇有:“东方未明,颠倒衣裳。”《无衣》篇中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绿衣》篇中有:“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己!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可见,丰富多彩的古代民族服饰文化在古代社会文化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历史地位。

  然而,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有很长一段时期是不知衣服为何物的时代。清人雷鐏《古经服纬》卷引《五经要义》说:“太古之时,未有布帛,食兽肉而衣其皮,先知蔽前而未知蔽后。此即谓神农以前也。”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先民,他们靠渔猎和采集果腹,没有居室,只有洞穴栖身。他们把野兽的皮剥掉,白天披在身上御寒叫“披”,夜晚盖在身上叫“被”。因此,古有“衣被苍生”“食肉寝皮”的说法。

  二

  “衣服”究竟为何人所创造发明?战国时期吕不韦门客编撰的《吕代春秋·勿躬》记载:“大桡作甲子,黔如作虏首,容成作历,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后益作占岁,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仪狄作酒,高元作室,虞姁作舟,赤冀作臼,乘雅作驾,寒哀作御,王冰作服牛,史皇作图,巫彭作医,巫咸作筮。此二十官者,圣人之所以治天下也。”战国末年赵国史官编撰的《世本·作篇》、西汉文学家和思想家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修务训》中都有“胡曹为衣”的记载。东汉大经学家高诱注《易》中说得更为明白:“黄帝垂衣裳”“胡曹,亦黄帝臣也”。明代三才子之首、大文学家杨慎在其《凤赋》中写道:“史皇作斧扆,绘凤之羽;胡曹黹衣裳,画凤之文。”

  胡曹何许人也?查百度、360百科人物篇中这样明确记载:胡曹,生卒年不详,出生于胡,即今河南省柘城县胡襄镇。传说为黄帝臣,始作衣裳。而据《胡氏族谱》记载,胡曹还是胡姓氏族的得姓祖先。其《族谱》云:“余惟胡之得姓,莫过于胡曹。其人在五帝时为黄帝之臣子,擅长制衣,故有胡曹作衣之说。”这就充分证明了,胡曹为柘城县胡襄镇的一位历史名人,他发明制作了我国最早的衣裳和帽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作衣服的专家,“中国服饰之源”的圣地在柘城县,“胡曹故里”在胡襄。

  三

  据研究,柘城县是步入人类文明较早的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是炎帝朱襄氏故里,中原农耕文化、中华礼乐文化和汉字六书文化发祥地之一。上古时期,这里七岗群出,八洼遥连,水草林木茂盛,人们既可靠水择岗而居,又可躲避洪水威胁,是原始人类较为理想的生活居住地。

  大约在6000年前,炎帝朱襄氏在这里率族定居,并较早地加入了伏羲氏部落联盟,成为伏羲氏的重要相臣。据北宋刘恕《通鉴外纪》记载:“太昊时有龙马负图瑞出于荥河,因而命官,始以龙纪,号曰龙师。命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宋代罗泌在《路史》中记载:“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于是多风,群阴閟遏,诸阳不成,百物散解,而果蓏草木不遂;迟春而黄落,盛夏而痁痎。乃令士达作五弦之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正是由于炎帝朱襄氏在这里最早开创了农耕文明,战胜了自然灾害,发明了礼乐文化,达到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才为后来的胡曹作衣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

  在5000年前的黄帝轩辕氏时代,在胡地(今柘城县胡襄镇)一带生活着一支以突鸟(似现今的白头翁鸟)为图腾的东夷氏族,被称为胡部落。出生在这里的胡曹,是该部族的一位杰出代表,他以当地生长旺盛的野生胡麻为原料,剥取胡麻的纤维,发明了胡麻织布技术,编织成细密的麻布,让人们用以蔽体防寒,弥补了以兽皮和树叶御寒遮体之不足。

  后来,胡曹发现以麻布裹身遮体,既不利于耕作,也不方便渔猎,特别是女工们在织麻布时一手推机,一手投梭,常使围身麻布不慎脱落,羞处尽露,很不雅观。于是,聪明智慧的胡曹又动起心思,发明了骨针、麻缕和穿线缝衣技术,制作成了上体带有衣袖、能够随身穿在左右臂膊上,比较合身合体,穿着舒适方便而又美观大方的上“衣”;下身制作成了男女穿着都一样的下“裳”,也就是不分左右裤腿的裙子。还为男子制作成了可以戴在头上的冕,也就是帽子。后来,胡曹又为儿童制作出了褓衣,叫“裼”;为出战的武士们发明出了能够日以当衣、夜以作被、上下连体为一的长式服装,叫“袍”。胡曹发明制作的“衣”“裳”“冕”“裼”“袍”等衣服,穿着方便,贴身合体,美观大方,深受人们的喜爱。

  四

  与胡曹生活在同一时代的黄帝正妃嫘祖,是一位植桑养蚕和缫丝织绸的始创者,被后人尊为“蚕姑”“蚕神”。嫘祖曾到中原各地传授植桑养蚕技术,其足迹遍及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柘城称名“株野”,遍地生长着一种非常茂盛的柘桑树,成片成林的柘树为野生柘蚕提供了良好的繁育生长环境。嫘祖来到株野后,发现以柘树叶为食的野柘蚕,蚕体肥大,吐出的丝特别的鲜艳光亮、粗细均匀、韧性强、品质上等,她就在这里教民饲养柘蚕,教民缫丝织绸。《淮南桑经》云:“西陵氏(即嫘祖)劝桑稼,亲蚕如此。”唐代赵蕤所题《唐嫘祖圣地碑》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

  嫘祖在胡地发现了以胡麻制作衣服的能人胡曹,对其非常赏识,就与胡曹一起共同发明了以柘丝为原料缝制丝织衣服的先进技术,并在衣服上绣上了美丽好看的花纹。胡曹被嫘祖带进都城新郑,推荐给黄帝。胡曹深受黄帝器重和信任,成为黄帝手下一位专司衣服和饰品制作的臣子,负责向天下民众传授裁布制衣技术,让黄帝、妃子及朝中大臣、天下百姓都穿上了护体防寒、穿着方便、美观耐用的衣服。

  北宋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疏文称美嫘祖:“教民养蚕治丝,无须树叶蔽体,令地产桑育蚁,遂教人力回天。脱渔猎以事农耕,制衣裳而兴教化。德配皇帝,辅成怀柔统一之功;恩重元孔,重教以农立国之本……功高共日月同辉,英灵与天地共寿。”直到现在,柘城县陈青集镇梁湾村还较为完好地保存着一座清乾隆年建造的蚕姑庙,庙中楼内上下两层6间,供奉有彩色嫘祖塑像,墙壁上绘有蚕神在柘城教民养蚕抽丝、刺绣插花的壁画,并在这里年年起逢盛大庙会,年年岁岁敬奉蚕神,香火不绝。2011年,该蚕姑庙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商丘市文物保护单位。

  五

  胡曹曾经生活和发明制作衣服的胡地(今柘城县胡襄镇),历史悠久,文绪绵长。由于当时胡曹所在的胡氏部落人少势弱,后被其他部族兼并,但其地名仍称为“胡”,并成为胡姓的发源地。

  也正是由于胡地缫丝制衣加工业的兴旺发达,夏代寒浞之子奡,曾在今胡襄镇北洮河东岸的老龙堌堆村建造了一座巍峨高大的奡闹台,经常招聚宾朋,在台上宴饮作乐,欣赏歌舞。后来这里常有龙气氤氲,台周围常有青蛇出没,百姓称之为“老龙堌堆”。西周初年武王伐纣灭商后,周武王即封虞舜的后代妫满封于陈国,都于此,号“陈胡公”。后因都城离宋国太近,乃迁都淮阳,而将他的早期封地胡襄城传于长子犀侯,称名“胡襄公”,胡襄城便成为了陈国北疆防御宋国的重要屏障。据清光绪版《柘城县志》记载:“……当时有掘地者得印,文曰‘胡子通印’,意者襄公之名……”即疑为胡襄公之印。又载有:“胡襄城,城东北三十里,有胡襄墓。”“陈为楚所灭,陈公(陈惠王)寄食于胡襄周围十里。”春秋时期的绝世美女陈国公主、息国夫人息妫,年幼时曾远离国都,由乳娘陪伴着她在胡襄城同族人家中长大。春秋时期的公元前492年,孔子率弟子门人周游列国,自宋国去郑国途经今柘城县胡襄镇时,在今刘户村西被一条河水滔滔的刘家沟所阻,“子路问津”的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六

  西汉时期,随着通往中西亚“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原丝织业、服装加工业的兴旺发达,襄邑(今睢县)成为国内闻名的织锦中心。然而,襄邑丝织业的兴旺发达,却得益于当时柘城源源不断地生产供应了品质优良的柘丝原料,用柘丝制作的服装、锦缎,颜色鲜艳,图案美观,穿着大方舒适,深受中外欢迎。柘城作为优质柘丝的重要原料产地,理所当然地成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之一。

  明清时期,柘城棉织业发展迅速,村村几乎都有纺织机,妇女几乎人人都会缝制棉布衣服,棉布纺织和棉制衣帽成为了柘城的大宗商品。清代康乾时期,胡襄集八方商贾云集,商贸交易一派繁荣,来自山东和陕西的客商联合出资,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动工建造了一座规模宏伟、古雅壮丽的山陕会馆,成为山西、陕西两省商贾在胡襄联乡谊、祀神明、议大事、通商情、调纠纷的重要场所。这座会馆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山门、大殿和东西厢房共12间,见证着古代山陕商人的智慧和才能,也见证着清代时期胡襄古镇的商贸繁荣景象。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