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让宋绣走进千家万户

——访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睢阳区宋绣非遗传承人田晗

本报融媒体记者 李 岩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田晗正在进行宋绣创作。 受访者供图

  宋绣作品《千里江山图》(局部)。 受访者供图

  “宋绣有上千年的历史,也是商丘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人,我有责任和义务将这项技艺传承好、创新好,让宋绣更加生活化,走进千家万户。”2月11日,在商丘古城东门南侧的商丘非遗文化展示馆,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睢阳区宋绣非遗传承人田晗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田晗祖籍商丘,其曾外祖母李玉兰是清末的宫廷御用绣娘,跟着祖母韩秀英长大的田晗受长辈的熏陶和影响,自小就喜欢宋绣,至今她还保存有曾外祖母和祖母用过的宋绣绷架、宋绣手稿及宋绣作品。在精心研究宋绣技艺的同时,2001年,田晗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刺绣工艺有限公司,多年来以师带徒的形式已培训刺绣技术工人800余人,2005年她被河南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评为高级手绣工,2015年当选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宋绣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刺绣工艺,在中国刺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以绣工精致、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色彩秀丽而著称。宋绣与商丘的渊源在哪里?据史料记载,对宋绣的注释是:商丘手绣亦称宋绣,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工艺。宋绣借鉴了苏绣、湘绣等姊妹绣艺的长处,继承了宋代闺绣画的优秀传统,古朴、典雅、细腻,尤其善于绣制古代名画,比如《百鸟朝凤》《五牛图》《簪花仕女图》以及历史长卷《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

  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流传下来的传统宋绣针法仅有10余种,后发展到20多种。田晗和她的团队加强了针法的创新研究和改革,让宋绣更好地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在商丘非遗文化展示馆,一组《石磨》系列作品吸引了记者的视线。田晗说:“这是我和另外两位河南工艺美术大师翟佳丽、张清丽共同创意完成的,整体我们采用乱针绣法,不同的位置穿插井字乱针、斜纹乱针等,可谓乱中有序,整幅作品虽然色彩不艳丽,但层次分明,立体感极强,是我们创新宋绣技法的佳作。”

  在传统宋绣创作中,人物的绣制更能反映出匠者的功底。田晗凭借一个绣花针、一把小剪刀、一撮蚕丝线,能在十天内绣制出一幅人物肖像,具有形神兼备、色彩丰富、物象质感强的特点。她说:“评价一幅宋绣的好坏,主要是看绣面的工艺能否做到平、细、光、亮。每道工序都得精细入微、做到完美,可以说,好的宋绣作品是有生命力的!”

  轻轻展开一幅约两米长的宋绣作品《源远流长》,田晗饶有兴致地介绍:“宋绣以绣古画见长,古朴典雅,针法细腻,这幅作品就非常受老百姓欢迎。这里有山有水有人家,绣娘用十多种针法、几十种色彩进行创作,让画面看起来更立体、更厚重。”

  2022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到商丘调研时,走进商丘非遗文化展示馆,现场观看了宋绣技艺,并和非遗传承人交流。回忆起那天的场景,田晗记忆犹新。她说:“楼书记嘱咐我们非遗传承人要坚持守正创新,既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特质、风貌,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科技元素、表现形式,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更好传承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楼书记的话是鼓励更是激励,我一定会努力传承好这项传统技艺,让宋绣走进千家万户。”

  为了实现宋绣生活化的目标,多年来,田晗和她的团队研发出几百种文创产品和工艺品,小到笔筒、台灯、书签、围巾,大到屏风、十米长卷等,产品广销全国各地及海外市场。“宋绣是国宝,这个技艺绝不能丢!”带着这样的初心,田晗和其妹田广娥、田笑娅、田淑雨,其徒王慧萍、赵甜甜均共同努力,共同出品代表作百余幅,比如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北宋赵佶的《写生珍禽图》和《听琴图》、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等,一幅幅作品传递着宋绣的典雅之美。

  十指春风、一绣千年。宋绣随着中华文明绵延了数千年,虽历经时代变迁、朝代更迭,但不变的是那独有的宋绣风韵流传千古。“我们这几年正在创作的收藏级珍品是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基本10余位绣娘一年才能完工。如今宋绣正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对话世界的新方式,希望通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这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宋绣。”田晗充满信心地说。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