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睢州也曾称“睢阳”

徐永峰 徐泽源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睢州,即今日的睢县,要说睢州曾称过“睢阳”,恐怕会遭到很多人的质疑,因为如今有不少专家学者已将睢阳定格在了睢阳区。

  据《睢州志》记载:睢州在上古时期曾称过乌巢乡、乌雀城、襄牛地、襄陵,秦置县于此称襄邑。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升襄邑为拱州,朝廷曾亲赐匾额为“东辅”,并设保庆军节度。当时的拱州以襄邑为附廓,下辖太康、楚丘、宁陵、柘城5县。公元1126年,金兵占领汴京,撤改拱州为睢州,下辖襄邑、柘城、考城三县。元朝仍置睢州,领四县,分别为襄邑、考城、仪封、柘城。元末明初,由于自然灾害和兵燹频仍,造成了睢州人囗减少,大量的土地荒芜。

  明政府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恢复农业生产,曾采取措施鼓励农耕,不断从人口密集之地迁民至此。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又在全国各地设立卫所,屯驻军队。据汤斌编纂的《睢阳卫·官志》载:“1389年,明朝廷将原系开封周王府所辖的坚城卫(藩王朱棣的护卫)调守睢州,更名为睢阳卫。其中的官职有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等属员,共28人。左右、中前、后五所千户三十员,所镇抚五员,百户五十员皆世袭。有官军5798名,军马56匹,士兵2900名。”

  在明朝时,睢阳卫与睢州是同时存在的,却是互不隶属的两个地理单位,睢州属于政府系统,睢阳卫属于军事系统,当时驻扎在睢州的重华镇(即今日睢县旧城湖襄陵南端)。当时,属于民籍的称睢州人,属于军户的称睢阳卫人,时间久了,其后裔便将自己的出生地简称为“睢阳”。例如袁可立、李孟旸、徐养相、田乐舜、汤斌等,在著书立说或书画作品上落款时,都自称“睢阳人”,而很少写睢州人。

  在戴斌撰写的《重修睢阳志》的序中,曾这样写:“今兹睢阳,即古春秋时所为襄牛地,诸侯会盟战伐,每多旧绩,秦分天下为郡,而名襄邑。”另外,在明代刘瓒编纂整理的《睢阳人物志》中,有董其昌、袁可立等人所作序言,主体内容都是写的睢州人物。除此之外,还有遍布全国各大图书馆收藏的以“睢阳”冠名的不少家谱,不少都是出自睢州的。近年来,在睢县境内出土了不少墓志,其篆额多为“睢阳某某或由别处迁居睢阳”。由此可见,睢州别称“睢阳”之名还是有传统的。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