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仔细研究了一下商丘市乡村振兴局的《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在2023年持续做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工作安排中,有两项和文旅密切相关:一是支持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全市“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打造品牌特色产业。依托村落建设、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按照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打造我市5个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的建设。二是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引导推动庭院经济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加工(手工)和特色休闲旅游等类型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每个县(市、区)至少打造高质量庭院经济示范村5个,每个示范村不少于10户示范户。
2023年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系统高质高效实施文旅文创融合行动会议中所提到的几项工作和农村产业振兴密切相关:一是加快推进“文化合作社”建设,开发一批乡村文创产品,激发内生动力,挖掘传承乡土文化。二是加快乡村旅游发展,2022年培育发展了3个省级特色旅游生态示范镇、3个省级休闲观光园区、6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1个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三是带动各县(市、区)结合本土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品牌,形成“一县一品”“一县多品”的文化繁荣、百花齐放格局。
如果把这两个部门的这些工作放到一块研究,不难发现,它们有高度的契合性。如果从方案设计环节就致力于聚焦一个点,在文旅文创发展中更多考虑产业振兴,在农村产业发展中更多考虑文创元素植入,同向发力,协同用力,更好利用文创元素为农村特色产业增色,在效益端谋取1+1>2的共赢,这应该能够取得多方面满意的效果。
其实,这也是“农旅+文创”“农特+文创”“农副+文创”的跨界合作。这不仅能够提升农村特色产品的效益,还能够通过延展产业链,推动文创作品服务于乡村振兴,促进农村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发展。譬如,睢县白庙乡土楼村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又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做农业文创品牌,这是一个很好的出路,当然,要见大成效需要持久用力。
对于有非遗特色的村庄,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旅游中来,能够有效发挥地方非遗文化的独特性,促进农村旅游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譬如,国家民俗文化专业村——永城市高庄镇车集村,该村不但借舞狮表演这个非遗品牌打响了文化牌,而且通过大力发展花卉产业,推动文创与农旅充分融合,实现了农村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了当地群众的获得感。
总之,文旅文创融合是一个具有高度张力的概念,如多元融合、跨界融合等,只要有益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就值得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