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志在弘扬千年“服药文化”的刘氏佩香

本报融媒体记者 侯国胜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商丘师范学院学生在伊尹佩香坊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本草佩香制作技艺。  本报融媒体记者 侯国胜 摄

  虞城县马牧集老街街口左侧第一家便是伊尹佩香坊。甫一走到古色古香的门前,便闻到一股淡淡的药草香味。这香味,是一种经文火烘焙的香味,是一种很多种中草药融合发酵后的复合香。进到屋里来,这香气仿佛沿着衣服的纹路环绕你的身体,再加上古琴声相伴,身心的疲惫慢慢得到缓解,一种恬淡的情绪弥散开来。

  “这味道是艾草、伤力草、藿香、薄荷等20多种香草组成的味道。这些原料都采集自黄河故道流域,采集的地点方圆数公里少村庄,是真正的纯天然、无公害。”伊尹佩香坊坊主、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刘氏传统本草佩香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建党拿起一块圆盘状的药饼介绍。伊尹佩香坊里的每一块手串、药饼都要经过制粉和泥、手搓成型、阴干陈化等十多道工艺制成,由于很多种中药香料“生克制化”不断发酵,故能留香百年,这种香珠与沉香、檀香珠等木珠最大的不同在于“集本草之效,兼诸香之妙”。

  民谚有“戴个药香串,不怕五虫害”之说。朝佩身上,晚放枕边,朝夕香伴,自然养生。市文化馆馆长王纲介绍,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到:佩戴特定中药,有“避疫气,令人不染”之效,刘氏佩香制作依据源于千年前的中医药典籍,在制作技艺上又有自清末民初道医刘之庄之后的五代传承,可以说,很好地担当起了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使命,特别是在普及“服药文化”方面作出了有效实践。

  《礼记·曲礼下》中说:“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也说:“令更服丸药。”为什么我们的老祖宗要把和“吃”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的“服”联系在一起呢?明代《正字通》释义“服,身所佩也”。在《黄帝内经》《本草纲目》《香乘》等典籍中,对取法于衣冠疗法、芳香疗法的“服药”原理也都有介绍。现在,也有很多中医专家认为,在传统中医治疗里面,中医外治、中药贴敷,是不可忽视的治病方式,“服药”更多的是指通过贴、涂、佩戴等方式直接在人身上给药治病。当然,我们不能夸大这些中医药文创产品的功效,但凡香料必中药,绝大多数香方其实也是中药的配伍,所以,将香草制品通过佩戴、枕卧、把玩等方式与皮肤、呼吸道接触,一般会达到开窍、通络效果,这样一来,自然会成为一种很多好的养生方式。

  很多人都说,伊尹佩香坊的产品具有一种独特的香味。刘建党毫不隐瞒地公布了“秘方”:把有“商丘仙草”美誉的伤力草作为佩香制作的本土材料,和其他香材一起发酵陈化。伤力草又称商力草或商立草,据传,商代名相伊尹曾用这种草为百姓治病防病,至今商丘一直有“伤力草打鸡蛋”治劳累伤身的民俗。

  如今,伊尹佩香坊正在组织撰写《故道香草谱》,目的在于引导当地民众认知虞城境内黄河故道的本草文化,并通过种植、加工中药材走上致富道路。刘氏传统本草佩香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刘建勋介绍,伊尹佩香坊还有更大的目标,就是通过打造芳香本草文创,助力虞城更好建设“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十强县”。当然,这也是我们乐见的。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