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是一种夏季常见的急诊病症,是因为人体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失去控制,从而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情况。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在中暑的防治过程中,有以下一些常见误区需要引起注意。
误区一:白天在室外才会中暑。中暑是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所致,如果夜间室内通风不畅,温度过高,同样会导致中暑。如果在密闭的室内泼水,会使室内的水蒸气无法排出,使体内的热量不能很好地散发出去而致中暑。
误区二:天热才会中暑。坐月子怕风,或者感冒发热用被子捂汗,发热时因畏寒、寒战而捂被等,都会影响机体散热,导致体内热量短时间急剧增加,诱发中暑。
误区三:中暑昏厥掐人中。掐人中毫无急救作用,还容易导致失去意识的患者气道更加不通畅,有窒息的潜在风险。
误区四:藿香正气水治疗中暑。藿香正气水主要用来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也就是热伤风,其适应症不包括中暑,并且藿香正气水中的酒精成分可能加重脱水,增加中暑损伤。
误区五:口服退热药降温。中暑时会大量出汗,出现体温调节失衡及电解质紊乱而致中枢性高热,退热药或解热镇痛药会进一步造成多汗,会使人体的代谢加速,加剧水电解质丢失,导致体温更加升高,从而加重病情。
误区六:一次性大量饮水解暑,只注重饮水量而忽略电解质补充。单纯大量饮水虽可以缓解中暑症状,但仅仅依靠饮水不能完全补充人体失去的电解质,如钠、钾等,会导致机体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严重者可导致脑水肿昏迷。要少量多次饮水,推荐服用补液盐,或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或盐水。
误区七:冰水或冰块、洗冷水澡、酒精擦拭降温。中暑后人体需要降温,但当人体大汗淋漓时,突然用冷水刺激身体,会导致全身毛孔快速闭塞,血管收缩,使体内的热量无法散出并滞留体内,影响散热效果,不但不能预防中暑反而会诱发其他疾病。正确的降温方式是使用凉水擦拭身体,或在阴凉处休息。酒精可经皮肤吸收,酒精擦拭降温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损伤风险。
误区八:忽略环境调节。中暑的预防也需要注意环境调节,如避免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过长时间活动,减少户外活动时间等。此外,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也需要注意调节,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有利于身体的热量排放。
希望大家在炎热的夏天保护好自己,时刻注意防暑防晒,在饮水、行为活动、衣服的选择上做一些简单的改变就有可能很好地预防中暑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