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3期的《莽原》头题小说《左邻右舍》(作者陈海峰),给了我们不小的惊喜。
“桂花的氤氲气息,在这个霞光满天的黄昏突然灌满‘水岸人间 ’小区的角角落落。郁坤在闻到桂花香的一瞬间,感觉到秋天正按部就班地款款而来……”小说就是以这样优美而简练的文笔开头,带着我们走进了这个叫作“水岸人间”的小区。这里绿树红花曲径通幽,小桥流水鸟鸣花香,“夜枕蛙鸣对月眠”,在北方的黄土地上起了这样一座江南园林,正是我们理想的家园。
但是——生活中总是充满那么多令人遗憾的“但是”,故事很快发生反转,乱占车位、蚕食绿地、私开菜园、骂街闹事、勾心斗角、鸡零狗碎……人性的丑陋一天天上演着无穷无尽的丑剧,水岸人间变成了“水岸地狱”,公务员郁坤及老同学宋德超开始了一场艰难的“美好家园保卫战”。
故事变得让人牵肠挂肚,因为人们都充满对美丽小区美好生活的美好向往,这种“移情”使读者沉浸在小说营造的气氛中而欲罢不能。
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小说写得好!
首先好在作者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倾心关注,并努力以写实的笔触写出生活的丰富与复杂。
这是美好的生活,也是一地鸡毛。有人性的美,也有人性的恶;有古道热肠的温情相帮,也有一己私利的猥猥琐琐;有拔刀相助对正义的维护,也有“光膀子、胳膊上刺青”光天化日之下提刀砍人的对正义的践踏;有光明正大的追求,也有阴谋诡计的横行。生活正是这样以各种各样的姿态上演着各种各样的剧情,真正高明的作家绝不是将笔下生活写得清纯一色如十七岁的少女般可爱,或者漆黑一团令人厌恶,他一定要写出生活的复杂,因为唯有如此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可喜的是,在《左邻右舍》里,作者并不回避矛盾,既没有一味地“高光正”(高大光明正能量),也不去一味地描摹黑暗,而是让笔触顺着生活的溪流自然地绘画出生活的形态——近似原生态。“反一号”老荆本来在“菜园风波”“罢免物业风波”中的主要对手是邻居公务员郁坤两口子,但是当新冠疫情肆虐、郁坤两口子感染患病买不到药时,他却主动送药上门,这种对邻里的朴实的热情通过这样一个小细节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即使是作为正面人物的宋德超、郁坤,在正当正义的事情上有时候也不得不运用一些不那么正大光明的手段,凸显了正确的目的与不正确手段之间的不协调,而这些,正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本身。
写实而不是“写诗”,这是《左邻右舍》的一大特点,也是它最可贵的亮点。
这篇小说的第二个亮点是眼睛向下。
当高官富商、俊男靓女充斥我们的荧幕荧屏文字,文学创作的园林里很少见到“下层人”的身影,《左邻右舍》在这一点作了可喜的努力。作者写了小业主宋德超、进城农民老荆、物业公司王队长等等一大批“下层人士”。作者积极关注当下的生活、关注社会下层百姓的冷暖、关注社会前进路途上的曲折,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冷色、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暖色。这种现实主义的努力,生动地体现了作者身处现实生活眼睛向下的创作特色。
小说的第三个亮点,我以为是作者对情节收放自如的驾驭。
作者的笔触围绕着主情节线,写到物业公司的龌龊、小农意识的自私、基层机构的懒政、黑社会势力的猖獗,情节的进展自然而又流畅,没有丝毫的生拉硬扯,像田野中的花草树木,自然地生长,自然地纠缠,然后,交织,交锋,撕裂,伸展。不但是主情节线,每一个精彩的旁支都能构成引人入胜的故事,而正是这种引人入胜的故事,常常令我担心害怕荡开来容易收回来困难,但令人惊喜的是,作者总是能够游刃有余地放开去收回来,显示了作者对情节、对文字的良好把握能力。
第四个亮点是,作品冷静的新现实主义艺术特色,给小说增添了极大的魅力。乍一看,这里没有满腔热情的歌颂,没有悲愤满腔的控诉,一切都是按生活的原生态不慌不忙地行进着。但是,对生活冷静描摹的下面是深刻的解剖:对市井人物的解剖、对官场人物的解剖、对不良社会现象的解剖……而正是这些深刻的解剖,真实地再现了社会转型期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让我们仿佛置身其中,正像海德格尔所说“存在者的真理自行置入作品”,而这恰恰就是艺术本身。
也许因为作者是新闻记者的缘故,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群,所以,作者在对情节精心的铺陈中并没有忽略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这种塑造经常是素描式的,寥寥几笔就能使笔下的人物活灵活现。无论是当公务员凡事都谨小慎微的郁坤,还是一心想占点小便宜的老荆;无论是热心于公益但又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的小商人宋德超,还是一点点小权力都要“权力寻租”的物业公司保安队王队长,甚至一些小配角——充满正义感的愣头青李立、豪横的黑社会老大白哥等等,都刻画得自然而又生动。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像是现实生活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树木,朝气蓬勃,带着泥土的芳香。这是小说的第五个亮点。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的是,所有这些都是基于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以及由这种感受而产生的写作态度——热爱生活。正是由于这种热爱,使作者有了一种审美,而正是由于这种审美,才有了《左邻右舍》。
尽管,我们在看到温暖的美好生活的同时,也看到了那些令人遗憾的一地鸡毛——因为,这才是社会生活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