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第二十四个中国记者节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庆祝第二十四个中国记者节

从幕后走向台前 听本报记者编辑真情讲述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扫二维码  倾听记者感言

  编者按:

  纸上波澜,在时代前行中记录责任担当;镜头春秋,在媒体融合中铺展多彩画卷。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也是时代的参与者,他们用一篇篇鲜活的报道、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条条感人的视频,展示商丘形象,讲好商丘故事。

  今天是第二十四个中国记者节,让我们把“镜头”反转,对准商丘日报14名一线记者、编辑,听他们分享自己是如何用笔尖和镜头、版面和网页讲好殷商之源大美商丘的精彩故事,以及自己对于记者这个职业的体会、思考和感悟。

  怀揣梦想走向职业生涯

  ●讲述人:视觉创意部记者 傅青 ●从业年限:21年

  人人都有梦想,但要实现梦想需要艰苦的历练和勇气。

  1985年6月1日,我在当时的《商丘报》发表了第一幅新闻图片,随后便心生念想,想通过努力将来端上摄影记者的“饭碗”。2002年,我放弃从事的金融工作,毅然来到商丘日报社应聘,敲开了梦想的第一道门——商丘日报摄影部。转眼21年过去,只有留下的作品是永远的记忆。

  2004年4月,我到京九晚报摄影部工作,任摄影部主任、首席记者。新组建的摄影部就我一人,负责整个晚报的新闻图片,每天东奔西跑,没日没夜地采访拍摄,那叫一个充实,为梦想也不觉得苦和累。

  我先后组织参与了2003年《京九晚报》西部行、2006年4月“环保罗布泊·寻找彭加木”、2006年9月《京九晚报》“京九行”、2007年“商丘边界行”、2009年7月“淮海战役故地行”、2009年5月“中原情·汶川行”、2010年8月“横跨中国连霍行”等大型采访活动,作品多次荣获赵超构新闻奖和中国晚报摄影学会金奖、银奖。

  2011年3月,我又回到商丘日报摄影部工作。在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下,商丘日报专门开辟《傅青下乡》专栏,我每天骑着摩托车在乡下进田间、钻大棚,跑遍了全市100多个乡镇,拍摄大量反映新农村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傅青下乡》专栏受到读者的好评和关注,读者给予我“豫东名记”这一雅号。作品《种粮大户笑开颜》《鸟殇》荣获第三十届、第三十二届河南省新闻摄影一等奖,2013年我荣获首届河南省十佳摄影记者提名奖,2015年我获得“第三届全国地市报新闻摄影‘五十强’摄影记者”称号。

  近十年,我专门担负着市党政主要领导人调研等活动的拍摄任务,没有了拍社会新闻的自由,但多了一份责任和稳重,需要注意的细节更多。每次大会小会,我都是提前半小时去熟悉那不能再熟悉的会场,每一次调研等活动都不能懈怠。“每一次都不能懈怠”,是我多年的一种工作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价值追求。

  20年前我怀揣梦想成功走向职业生涯,一年后我将不舍告别职业生涯,走向自由的远方……

  (图/本报融媒体记者 刘忠)

  学习好人精神 帮扶英雄母校

  ●讲述人:总编室记者 李岩 ●从业年限:24年

  20多年的记者生涯,我采访过很多人,经历过很多事,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通过媒体的力量帮助英雄李学生的母校——睢阳区包公庙镇中华楼小学的故事。

  2018年11月以来,我多次采访报道中华楼小学教室年久失修、多处漏雨,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2019年9月,在《商丘日报》的持续关注下,在市政协委员李东亮、丁堂峰的呼吁下,睢阳区相关部门在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决定开工建设教学楼。

  历尽艰难,2021年9月,中华楼小学新教学楼竣工了,师生高高兴兴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近年来,我多次走进中华楼小学采访、跟踪报道,可以说见证了学校环境的变化,见证了不同的社会公益组织以及社会爱心人士对学校的帮扶,也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就像该校“李学生奖学金”的捐赠者沈彬说的那样:“孩子们的眼中有光了!”

  2023年5月,在商丘日报社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由一线记者、编辑参与的商丘日报社巾帼志愿服务队成立了,我们启动“牵手·筑梦”公益项目,为中华楼小学等农村中小学生批改作文,邀请学生观看话剧《生命状》,为他们送去《商丘记忆》《再见,小时候》等散文集。

  今年记者节前夕,我们又联合市朗诵家协会、市众人志愿服务队启动“声诵好人”志愿服务项目,为该校“商丘好人”少年宣讲团的成员开设演讲公开课,希望在少年儿童群体中广泛宣传、弘扬好人精神,把“商丘好人”和道德模范的故事讲好、讲生动、讲出彩。

  (图/本报融媒体记者 贾晶晶)

  爱心与感动常驻心间

  ●讲述人:深度报道部记者 鲁超 ●从业年限:23年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从事新闻工作已20多年。在新闻的道路上,我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真善美,通过“帮办”栏目,为读者排忧解难,有效起到了政府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及纽带作用。

  立足民生,为政府分忧;真心系民,为百姓帮办。陷入困境的“卫生纸男孩”、生命垂危的烧伤女童、面临失学的儿童、盼望援手的残疾人……在面对求助者时,首先感动了自己,此后通过充满真情的报道感动了无数读者,唤起无数爱心,传递温情,为“好人之城”添砖加瓦、锦上添花。

  我关注社会热点,将党和政府的政策宣传到位,使群众遇到的烦心事、难办事得到有效解决。我积极采写关于“商丘好人”的相关报道,在社会各界树立“商丘好人”形象,传播正能量,带动更多人踊跃加入“商丘好人”的队伍,引导广大读者学习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力量。

  生长在商丘这座“好人之城”,我以记者的视角,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大爱、温暖,爱心与感动常驻心间。

  (图/本报融媒体记者 贾晶晶)

  心有所持 坚定梦想

  ●讲述人:时政要闻编辑部编辑 代朝霞 ●从业年限:21年

  时光从指间悄悄流逝,不知不觉我已在新闻职业的道路上奔波了21年。

  感谢这21年,这是我拥有最丰厚、最宝贵人生财富的21年,也是最辛苦、最开心的21年。

  常年的“两点一线”,编辑工作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淡、扛得起职责、耕得出“良田”。编辑就得有“做嫁衣”的精神,策划选题、打磨稿件、精拟标题,让记者的作品锦上添花,为读者奉献出高质量的精神食粮,为社会进步弘扬正能量……

  为了快速成长,当好党报编辑,我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和学习《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及一些优秀党报,并积极参与单位组织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

  就这样,21年的时间过去了,我明显感受到自己逐渐成长,工作时也自信了很多,编辑的版面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专题版、县区版、综合版、要闻版。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除了每天做新闻版,还参与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华商节特刊及“殷商之源探源·大美商丘寻美”大型融媒体采访等专版的编辑工作,使我的视野更加开阔,对未来有着更多的梦想与期许。

  心有所持,坚定最初的新闻梦想!今天是记者节,也是重温初心的节日。作为党报编辑,我将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图/本报融媒体记者 魏文慧)

  讲好暖心故事 争做“好人记者”

  ●讲述人:时政记者部记者 吴海良 ●从业年限:21年

  曾几何时,记者梦就在我心里生根发芽。2002年那个春寒料峭的时节,梦想成真,我考进商丘日报社,成为一名新闻记者。岁月不居,时光如流,转眼21年过去了。在第二十四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回首来时路,脚印一串串。

  打开手机,是曾经联系资助过的学生发来的报喜短信,他们有的读研考博,有的已经参加工作,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激与快乐;打开柜子,里面有工作中参加公益活动获得的荣誉证书,还有采访对象、受助学子送来的锦旗,每面锦旗背后都有一个暖心故事;打开报纸及客户端,我采写的新闻第一时间见诸报端,在新媒体推发……这些年来,我不但是公益活动的采访者,也是见证者、参与者。自2006年义工联成立之初,我就主动加入义工联。多年来,除了深入采访报道公益团队、优秀志愿者的先进事迹,我还积极参加并带动影响亲友、同事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来我做公益时长达1.2万余小时,联系资助的贫困学生达20余人。有付出,就有收获。我连年被评为优秀义工、义工之星,先后被评为归德文明使者、商丘市网络公益先进个人、2022年助人为乐类“商丘好人”等。

  工作、生活中,很多人称我是“好人记者”。对于我来说,好人是本色,记者是本职。今后,我将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坚守本色,继续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践行者,及时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讲好商丘故事,走好公益之路,无愧于记者这个神圣的职业,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图/本报融媒体记者 魏文慧)

  写有温度的新闻 用心记录时代

  ●讲述人:深度报道部记者 司鹤欣 ●从业年限:19年

  又到一年一度的记者节,蓦然回首,我在报社已经工作近20年。作为一名新闻老兵,记者不仅是一份有温度、有分量的工作,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情怀和热血难凉的理想。

  回想起来,几乎每个记者节,我和同事们都是在忙碌中度过——忙着找新闻线索,忙着采访,忙着写稿。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记者的身影。漫步在城区的大街小巷、行走在田间地头,用心记录商丘发展的点滴变化,传递社会真情与感动的正能量。

  当一名记者容易,做一名优秀记者难。当前报社上下全面落实“创新、转型、融合、奋斗、超越”理念,主力军挺进主战场。作为记者,传统的“笔杆子”老本行不能丢,新媒体各种新技能、新打法也要“武装”上身。为了做好视频新闻,我和同事经常绞尽脑汁进行选题策划,多方协调争取落地。

  一路风雨,一路收获。作为深度报道部记者,我长期关注民生问题、社会焦点,文化、经济等领域也有所涉及,采写的稿件多次荣获省级二、三等奖,所负责的民生报道栏目获评河南新闻奖一等奖。记不得有多少个深夜,从办公室关了电脑出来,身后的报社大楼灯火依旧。那一刻,我总是深切地感受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脚上沾满泥土,心中满怀真情。”记者的事业永远追逐时代,没有终点,我愿做一名走心的记录者。

  (图/本报融媒体记者 邵群峰)

  理想如星光 闪耀19年新闻生涯

  ●讲述人:深度报道部记者 戚丹青 ●从业年限:19年

  2004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我带着忐忑与懵懂,走进了商丘日报社的大门,开启了我的新闻记者生涯。

  一转眼19年过去了,时间如流水,将我的青春冲刷得只剩下一些渺茫的影子,但新闻理想却像一颗明亮的星星,一直在我的心中闪烁。有人问我:“你写了这么多年,不烦吗?不会懈怠吗?”我说:“有时候也会有动摇,但我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仅有的一点能力就是用不算精彩的文字,记录这个时代、这个城市发生的点滴,这让我觉得骄傲,也让我愈加坚定。”我渴望用我的笔,写下那些充满温情、充满希望的文章,让更多的人发现商丘之美。

  多年来,我曾多次参与报社重大策划的采访工作,在第一线为读者带来最新的报道;我曾写下许多弘扬正能量的文章,让人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勇气;我还发掘了许多真善美的人物,让人们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现在,我发现新闻生涯给我最大的收获并不完全是闪耀的新闻理想,还有我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19年来,我在工作中收获了友情、知识和经验,也学会了如何用我的文字去影响他人、激励他人。我明白了,新闻工作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无论面临什么挑战,只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坚持,我们都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美好。

  (图/本报融媒体记者 韩丰)

  从业路上累并快乐着

  ●讲述人:县域新闻部记者 闫鹏亮 ●从业年限:28年

  2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回眸从业党报记者以来,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付出的辛酸。作为历史风云的记录者、时代变迁的“瞭望者”,时刻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路上累并快乐着。

  28年来,我对新闻事业朝乾夕惕,念兹在兹,像一颗永不停歇的陀螺耕耘在新闻事业的沃土上,为受众奉献着精神食粮。28年来,我发稿5000多篇、图片千余幅,这些都凝聚了自己奋斗的心血和汗水。我荣获商丘市“首届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与人合写的长篇通讯《知识分子的骄傲》获得河南省好新闻特别奖。

  铁肩担道义,党媒勇担当。作为党报记者,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我的神圣职责。1997年7月,我与人合写的《活人大发死人财》新闻监督稿件,曾在《河南日报》上发表,抨击了“假恶丑”,弘扬了“真善美”。

  一路走来一路歌,几点心得与同仁共勉。一是天道酬勤。勤奋能弥补自己能力的短板,越勤奋越幸运,幸运是垂青于积极努力的人的。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就是对生命的辜负。二是高度自律。每一位成功者的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作为游离于报社总部的记者,我始终坚持“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信念,相信有为才能有位,踔厉奋发,笔耕不怠。三是善于学习。我始终把学习当作终身任务。在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此适应新媒体的需求,适应工作的需要。(图/孙祥辉)

  坚守初心 恪守职责

  ●讲述人:综合新闻编辑部编辑 陈丽芳 ●从业年限:23年

  错过饭时,深夜下班,节假日坚守岗位……我是商丘日报综合新闻编辑部编辑陈丽芳,从事新闻编辑工作23年,这样的事情算是我的工作常态。虽然很辛苦,但时至今日,我仍然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从事了自己向往和热爱的职业。

  二十多年里,作为一名党报编辑,我对“责任”的体会越来越深。我十分清楚,党报编辑工作时一定要思之又思、细之又细、慎之又慎,因为稍有差池,影响甚广,不可挽回。

  我编辑过副刊、行业、摄影、综合新闻等版面,还参与过《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商丘非凡十年》《殷商之源 大美商丘》等大型采访编辑活动。通过参与这些工作,我的视野更加开阔,业务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对未来有着更多的梦想与期许。同时,我也深感自己要学习的实在太多太多,时时刻刻感受着前行的挑战和压力。

  尽管很忙碌,尽管压力大,但我深感,作为新闻人,能够记录时代的前进、见证商丘的发展、传播商丘好故事,何其有幸。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环境大整治,村容村貌换新颜;特色产业结出“致富果”,村民收入节节高;驻村干部、基层干群勇于担当、苦干实干;各级党委、政府精准施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记录着这些“精彩”,也收获着满满的感动。新闻人的初心与使命,始终与时代同频。

  坚守初心,行而不辍,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依然努力做一名走心的时代记录者。

  (图/本报融媒体记者 刘忠)

  让更多人了解殷商之源

  ●讲述人:县域新闻部记者 白鹏 ●从业年限:22年

  怀着对新闻工作的憧憬和以新闻之笔记录历史的使命,2001年我来到商丘日报社工作。

  无论是最初在京九晚报采编部门工作,还是后来长期在商丘日报县域新闻部工作,20多年来,我的采访足迹遍布商丘城乡大地10个县(市、区)的100多个乡镇。

  2003年12月,我在《京九晚报》发表《商初亳都和汤所居之亳在哪里?》一文,呼吁重新启动张光直去世后暂时搁浅的寻找早商、先商的都城和聚落遗址的“商丘商文明考古探源工程”。从那时起,我开始持续20年关注殷商文化、报道商丘文化。

  今年9月1日,商丘日报社“殷商之源探源·大美商丘寻美”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启动。其中,“殷商之源探源”采访组用一个半月时间先后采访了商丘以及洛阳、郑州、开封、安阳、新乡、鹤壁,推出了9个版面的报道,我参与了7个版面的全过程采访,探寻殷商文化之源和殷商王朝兴衰。

  我现为新闻系列(副高级)主任编辑职称,曾获得河南新闻奖一等奖、二等奖等省级以上新闻奖20多项,并获得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的“2023年全省‘新春走基层’先进个人”称号,被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评为2023年上半年“商丘好人榜”上榜人物。

  我从事新闻工作的感悟是:希望让更多人通过我们的新闻报道,了解认识殷商之源,热爱中华文化。

  (图/本报融媒体记者 魏文慧)

  既然选择了理想 便只顾风雨兼程

  ●讲述人:视觉创意部记者 魏文慧 ●从业年限:20年

  热爱是态度,坚守是选择。我从武警部队复员到商丘成为一名摄影记者,今年正好20年。在媒体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走过了“黄金时代”,迎来了“媒体转型”,每一位新闻记者,都要在转型的路上摸爬滚打,一路前行。

  当前,随着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对摄影记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在传承前辈们吃苦耐劳、坚毅品格的同时,摄影记者更要主动增强脚力、脑力、眼力、笔力,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情怀的图片和视频作品,自觉当好党的政策的传播者、美好时代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黄叶翻飞,层林尽染,今年11月8日是第二十四个中国记者节。让我们迎着阳光出发,踏上新闻事业的幸福之旅,为沿途的美丽绽放添彩润色。

  新时代,新媒体,新担当,新作为。一路走来,改变的是传播方式,不变的是新闻理想。“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未来的日子,无论风雨,我将坚守初心,就像热爱四季美景和星辰大海一样热爱摄影,即便微小,也要散发光和热。

  (图片由本人提供)

  坚守新闻理想 拥抱全新未来

  ●讲述人:京九晚报编辑部编辑 王松 ●从业年限:20年

  2003年秋天,一个收获的季节。刚走出校门的我怀着对新闻职业的崇拜,参加了商丘日报社的招聘,并成功入选。当梦想照进现实,进入自己梦寐以求的单位工作,我兴奋激动之外,更多的是不知所措。如何才能对得起这份神圣的职业?如何才能实现心中的新闻理想?忐忑甚至有些惶恐的我,开始每天热情高涨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做记者时,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认真采访,用心聆听,反映社情民意,记录真善美丑;做校对时,每个深夜埋头字里行间,逐字逐句,细心查看,不放过任何错误;做编辑时,精心构思每一个版面,检验每篇新闻报道的真伪,追问每件事情的根源真相,确保给读者最美的视觉感受,让人们看见真实的世界,呈现准确无误的文字表达。

  一天又一天,不敢懈怠;一年又一年,始终如一。有人说,如果你能一直坚持做一件事,说明你成熟了。是的,2003到2023,我从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变成了两鬓斑白的成熟“大叔”。在一次次感慨时光飞逝的同时,多少个深夜里,无眠的我扪心自问:“你还是原来的自己吗?你的新闻理想实现了吗?”一时间,竟不知如何回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也许,行动才是最好的答案。

  每个黎明,迎着朝阳,我又激情澎湃地走在上班的路上。我坚信,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在乱花迷眼、瞬息万变的媒体环境下,我会继续不忘初心使命,坚守新闻理想,努力拼搏,创新、转型、融合、奋斗、超越,拥抱全新的未来。

  (图/本报融媒体记者 魏文慧)

  勇挑重担 青春才会闪光

  ●讲述人:时政记者部记者 李娅飞 ●从业年限:16年

  记者节,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者节日,新闻工作者永远在路上。2007年大学毕业,我带着懵懂与热情踏入新闻行业,转眼已有16个年头。这些年来,作为一名记者,我始终牢记着自己的初心、使命、责任和担当。走过的这段人生旅途,成了我青春时光中最美丽的乐章。

  进入商丘日报社工作至今,我一直坚守在时政记者部,在无数次的现场、采访、写稿中,自己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时政报道就是“最大的民生”,它为政治经济把脉定向,为社会民生保驾护航,解决的是与最大多数人息息相关的大问题。基于工作的严谨性、时效性、复杂性,时政报道是业内公认艰苦、耗时的工作。要是一天内遇到多个采访的时候,记者写稿时间只有在午间和深夜“硬挤”,废寝忘食是“家常便饭”。工作忙的时候,我来不及做饭就吃泡面,这么多年自己从没有午睡时间,这是赶稿养成的习惯,晚上加班写稿到凌晨更是常态。

  除了做好时政报道,我还积极参与报社策划的各类大型融媒体报道活动,力争成为全媒体时代的全能型记者,提高素质、锤炼本领、创作出更多有质量、有温度、有情怀的新闻作品。前不久,我跟随“殷商之源探源·大美商丘寻美”报道组走进示范区,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下示范区作为现代品质之城一角处处展现的大美新姿。

  一年到头,“忙碌”与我相伴,一路风雨,一路感动。每每看到自己的辛劳化作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和一个个视频作品呈现给读者和网友时,再多的苦累也会烟消云散。

  (图/李家栋)

  愿做新媒体事业中的一粒微光

  ●讲述人:今日商丘客户端编辑部编辑 张博 ●从业年限:13年

  转入今日商丘客户端编辑部任新媒体编辑,负责商丘日报微博的日常运营维护,对于到2021年1月份已在时政新闻部门做了10年文字记者的我来说,是一件始料未及的事情。而近两年从对新工作的适应和思考中获得的成长,更令人始料未及。

  初涉新媒体,刚做小编辑,我一脸“茫然”——“做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样?”没想到主流媒体转型之初遇到的大问题,竟让我这个微博小编也切身感受了一把。

  从学习大报大刊的微博运营、从简单的新闻转发、从基本的粉丝维护等做起,我在逐渐适应、深度投入新岗位的过程中,发现这是一个时刻在路上、充满激情和温情的工作——吃年夜饭的时候、放长假的时候以及每个双休日、每个清晨或深夜……随时随地都会产生的热点新闻和突发事件,需要我第一时间接触、发布和追踪,并策划设置话题与粉丝互动。犹记得,今年春运时粉丝在我发布的返乡政策信息下的感谢留言,令我真实而深刻地感受到了工作的意义。

  两年来,商丘日报微博跟随商丘日报融媒体事业同步发展,阅读量、点赞量、转发量持续提升,在河南报业微博排行榜上稳居第一方阵,并多次排名周第一。

  我也在不断成长,对做微博小编之初产生的三个问题亦有了初步的答案:“做什么”——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怎么做”——追踪热点事件,讲好商丘故事;“做成什么样”——让党和人民的声音成为网络空间的最强音。

  最后我想说:新媒体事业充满光荣与梦想,我愿做其中的一粒微光。

  (图/本报融媒体记者 贾晶晶)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