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朱保国:“双拐书记”的乡村情怀

本报融媒体记者 闫鹏亮 通讯员 王自力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朱保国(中)在与村民交谈产业发展情况。本报融媒体记者 闫鹏亮 摄

  “我再去看看,看看村里的大蒜长势……”11月14日午饭过后,民权县花园乡朱庄村党支部书记朱保国拄着两根拐杖,一瘸一拐地从村委会往村里的产业园走去。

  地处花园乡西部的朱庄村,辖2个自然村,1300多人,村子大,事情多。任职村党支部书记已有12年的朱保国,在今年6月中旬的一天,他正准备利用晚上空闲时间,带着村两委人员查看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晚上8点在回家的路上,不慎脚一滑,摔倒在地,右脚骨折,动了手术。从此,村民就亲切地称他为“双拐书记”。

  “村里的几条路要整修,两户的危房改造没有落实,还有火龙果基地的技术管理等,都要等我回去协调,不能因为我受伤,而影响整个村的任务。”医生要求他手术后至少住一个月才能出院,然而12天后,他就要求出院了。

  出院后,他迫不及待地拄着两根拐杖,去危房改造户看工程进度和质量,1公里的路程,他来回花了一个多小时,晚上脚肿得像馒头,疼痛难忍。

  家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用热毛巾给他敷脚,睡觉时,用枕头把脚抬高,才感觉舒服点。

  “这点痛算什么?在村里干了快16年,我什么苦没吃过,一定能坚持住!”朱保国说。

  朱庄村包村干部田林林说:“无论在朱庄村的公路上,还是在脱贫户的家里、产业基地等,都能见到拄着拐杖的朱书记的身影。

  11月13日下午,在朱庄村一组的村道上,朱保国正与村委干部朱红生交谈,了解人居环境整治情况。他表示,“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常态化工作,要持续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要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以良好的整治成果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查看完人居环境后,还没来得及喝口水,村民朱保健就来找他解决问题。“朱书记,我的残疾证该换了,需要您帮忙办一下。”朱保国二话没说,拿出相关表格,不到几分钟就填写完整,交给了乡里相关部门。

  本村二组的脱贫户李家平房子危改已完成,他高兴地说:“村里给我家把房子改造了,这些天,朱书记带着伤天天来督办。”

  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朱书记时时挂在心头。80岁的脱贫户朱敬敏和老伴住在村头,子女长期在外务工。为了两位老人的安全,朱保国把他们当亲人,三天两头去看望他们。

  朱庄村的点滴变化都离不开朱保国的辛勤付出。近几年,他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跑项目,找资金,为村里修铺道路8公里,安装路灯120盏,修建了标准化水冲式公厕,建了文化广场,新增了标准化村室、卫生室、幼儿园和冷库,组织成立了朱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做大做强瓜果蔬菜产业,形成了村有基地、户有钱赚的产业格局。

  “村干部的职责是一种责任和荣誉,只有真心为老百姓办实事,才能对得起党对我的培养和村民对我的信任。”朱保国坦言。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