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如何始终做到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中国作家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第11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于11月19日晚在茅盾故里浙江桐乡举行。在中国作家协会17日举行的专题座谈会上,本届获奖作家杨志军、乔叶、刘亮程、孙甘露、东西,评委代表以及获奖作品出版单位代表齐聚江南水乡乌镇,畅谈体会、分享心得。
“一个写作者的远方既是可以前瞻的地平线,也是可以后顾的历史深处。”杨志军创作的《雪山大地》全景式展现西部多民族地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茅盾先生作为中国现代作家的典范,在人品、思想、才情等方面所拥有的格局和所达到的境界,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榜样。”杨志军认为,作家应加强人格修炼这一基本功。
“走进村庄、沉浸式地倾听和记录,保持诚实的写作态度,遵从内心感受去表达。”乔叶谈起创作获奖作品《宝水》的心得,表示自己写作时将乡村振兴与个人成长结合,满怀着书写新世界、讴歌新时代的探索勇气。
对于扎根人民,刘亮程深有体会。十多年前,他在草原上一次次倾听当地传唱江格尔史诗,早已入迷。以江格尔史诗为背景,刘亮程创作出《本巴》。
“书中人活在25岁的年纪,过着农耕与游牧的生活,这也是我自小熟悉的家园。”刘亮程说,作家应该将地方的古老历史,活化成自己鲜活的心灵往事,让地方经验与所有人同频共振。他表示,要把家乡的故事,讲成中国故事,讲给全世界听。
在《千里江山图》中,孙甘露书写了隐秘战线革命者的斗争。他表示,自己“如初学者一般”,以最大的敬意,去体会风云际会的时代中,人们探寻的无限热情。“就如同风通过树叶赋形,只有扎根人民的生活,文学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孙甘露说。
“本届获奖作品无不是讲述中国故事、赓续中华文脉的杰作。”茅盾文学奖评委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认为,茅盾文学奖所追求的文学理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在当代发扬壮大,勾勒出一个璀璨的新时代文学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