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寒潮来袭,我市水电气暖全力应对保民生

本报融媒体记者 鲁超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随着一场雨雪的到来,我市气温也出现了断崖式下降。水、电、气、暖是最基本的民生保障,为确保雨雪天气下的保供稳定,我市供水、供电、供暖企业采取多种措施,迅速启动应急响应,配齐配足备品备件,组建专业抢修队伍,保障居民水电气充足、供暖及时,全力守护“民生线”。

  强化防冻 守护供水生命线

  “管网运维公司加大供水管网、表井阀门设施等重点部位巡查力度,抢修队员24小时值班待命,保障我市供水管网安全。”12月11日,市水务公司供水调度中心负责人胡刚说,各营业所提前为水表穿上“棉衣”,及时查缺补漏,为水表加盖保温棉板,增强水表井内供水设施的抗寒能力,降低水表被冻裂的风险。

  市水务公司通过打电话、发微信、贴防冻宣传页等方式,向用户讲解防冻知识和防冻措施,提醒用水户做好阀门、水表、水龙头等入户设施设备的防冻保温,确保水表平稳过冬。

  同时,24小时供水服务热线(0370)2212110全天候受理居民用水问题,向用户提供咨询、报修、报装等服务,及时交办各相关部门,解决各类用水问题,确保用户用水问题第一时间得到解决,保障极寒天气下的用水安全。

  加强特巡 确保冬季电网安全

  12月11日一早,国网商丘供电公司输电人员冒着雨雪对220千伏华商线开展线路特巡,消除线路运行安全隐患,为应对冬季寒潮做足准备工作。

  商丘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公司提前编制了2023年迎峰度冬负荷管理预案,做好迎峰度冬负荷管理各项准备工作;组织运维人员加强对变电站电缆沟及电缆隧道积水排查力度,多举措为寒潮天气下电网可靠运行打下坚实基础;合理安排特殊天气特巡,加强对重要跨越、微地形微气候区线路的运行监控,及时排查消除缺陷隐患。

  同时,该公司还持续做好涉及“煤改电”及未集中供暖客户线路设备巡视运维,及时消除用电隐患,时刻做好应急抢修准备工作,应对寒潮天气带来的各项考验,全力满足客户冬季用电需求。

  稳定气源 保障居民用气无忧

  在气源保障方面,商丘新奥燃气有限公司提前对接上游供气单位,建立畅通的沟通协调机制及缺口应急响应机制,最大限度争取气源保障供应,同时积极利用新奥集团强大的能源物流体系,多方协调气源,多措并举稳定供气。在此基础上,建立应急资源保障机制,确保关键时刻能“组织过来、输得出去”,进一步增强保供“底气”。在管网设施运行方面,该公司对所属中低压管网、调压设施开展了一次全面“体检”,确保各项管网设施以最佳运行状态迎接冬供。同时,依托该公司安全数智化体系,建立完善管网监测预警调度机制,保障管网安全高效运行。目前已完成市区及周边全部场站应急保供维修维护工作,确保气源稳定供应。

  商丘新奥燃气有限公司总经理卢珂珂说,市民可通过南京路营业厅或24小时服务热线95158、“商丘新奥燃气”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渠道办理燃气业务。

  严阵以待 力保供暖不中断

  “面对低温寒潮天气,我们第一时间召开紧急部署会,提前谋划保供运行、用户服务和紧急抢修等各项准备,一线人员严阵以待,全力做好各项供热服务保障。”河南省恒源热力股份有限公司运行部负责人孙振磊说。

  为确保有序供暖,该公司运行部对各泵站、供热设备实施再巡检、再排查,同时调度中心加强与热源厂的协调沟通,及时掌握热源厂设备运行状态,制订针对气温大幅下降的保障预案,全力协调热源厂提高供热负荷。各供热所时刻观察管道压力、水温,科学精准计算供热需求,持续开展精细化供热调节,努力做到供暖不中断、温度不降低。

  该公司还为用户提供线上“无接触式”供热服务。24小时服务电话4000370555,人工客服全员在岗。也可通过关注公司微信公众号,及时了解供热相关情况,获取相应办理链接等。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