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理论·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法宝

□薛明珠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在2023年6月举行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阐释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可以说,“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中的规律性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法宝。

  “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的必由之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必须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形成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教条主义的主要问题在于理论脱离实际。毛泽东同志反对资本主义,邓小平同志号召解放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靠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此过程中既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不断丰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这是一个互相成就的过程。

  “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并且继续向前发展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得到不断发展,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容易为中国民众所接受和认同。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的理论比较契合,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高度一致,并且在中国古代“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创新意识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