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仪式现场,大家挥锨铲土。 ▲2000年4月13日商丘日报农村版第一版配图编发王玉华、余福灵采写的作品《生态失衡给人们带来麻烦,蜂蝶无处觅 忙煞众果农》一文,获第11届中国新闻奖。 ▲1993年,商丘日报社添置新华社地面卫星接收系统,采用激光照排技术,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 ▲1994年12月,《商丘日报》创刊10周年暨扩版座谈会召开。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原商丘地委宣传部部长兼《商丘报》总编辑刘清惠,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赵德润,人民日报河南记者站站长李杰等与报社同志们座谈并合影留念。 ▲1996年5月9日商丘日报第一版由郭文剑采写的《郑祥义重返人和传科技》,荣获河南省新闻作品一等奖。 ▲1991年1月10日、23日,中顾委委员、新华社社长穆青两次接见商丘日报记者张同德,接受其近两个小时的单独采访,合影留念,并在其采访本上题词“勿忘人民”。张据此写的通讯《勿忘人民——访新华社社长穆青》,经穆青亲笔修改后发表。 ▲商丘市委原书记刘新民为“村头大喇叭”的题词。 ▲1998年,时任市委书记刘新民到报社调研,与《村头大喇叭》策划主持人郭文剑交谈。 ▲1995年11月9日,由商丘日报社发起的京九沿线报社联谊会第一届年会在商丘豫东宾馆召开,京九沿线20多家报社主要负责人应邀参加会议。确定委托商丘日报社筹备《京九晚报》,作为联谊会机关报。 ▲为了服务读者满足市场需求,报社创办了商丘日报星期刊和经济周末版。 ▲长期以来,报社坚持举办通讯员培训班,培养通讯员上万名。
根植沃土,向上生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商丘日报在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同时,着力于自身成长。1993年《商丘日报》改为周七刊,实现了本地新闻天天见报;1994年春天,报社面向商丘地区公开招聘10名大学毕业生,充实到记者、编辑一线,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1995年1月1日,《商丘日报》改为对开大报。为满足读者差异化需求,1993年创办了《商丘日报·星期刊》 ;1994年创办了《商丘日报·经济周末版》;1996年创办了《商丘日报·农村版》等一系列专刊特刊,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有效阅读率。随着电脑激光照排技术、双色轮转机的使用和新闻采编网络的启用,《商丘日报》告别了“铅与火”时期, 跨入“光与电”时代,科技为报社发展插上了腾飞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