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家母,咱都坐下呀,咱们随便拉一拉……”
1月8日,维也纳金色大厅,《梨园飞歌》演出现场,小演员张益一和奥地利小朋友同唱豫剧《朝阳沟》经典唱段。她清澈的嗓音、到位的表演,赢得了观众情不自禁的阵阵笑声、掌声。
这个来自商丘的6岁小女孩张益一,是第21届河南省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小探花”称号获得者。
商丘人爱听戏、爱唱戏,出名角、出大师。在商丘,不管是哪个县、哪个乡、哪个村,几乎都能找到爱唱戏、能唱戏的人。就连常香玉大师在商丘演出时都谦虚地说:“我知道商丘是‘戏窝’,我常香玉是来学习的。”
商丘戏曲的历史基因
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商丘则是原始歌舞的发源地,这是商丘戏曲发展连绵不绝的历史基因。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看,在商丘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朱襄氏造五弦之瑟,葛天氏创“三人操牛尾”之乐舞,阏伯至商汤时期产生雅乐歌舞《大护》《桑林》,为后来商丘戏曲的形成,积淀了丰厚基础。
商丘是豫剧豫东调的故乡,豫东调被誉为豫剧四大传统流派之首。春秋战国时期的“讴”,则是豫剧豫东调的起点。宋国人在劳动时“歌以应杵”,称作讴。“讴,齐歌也”,就是大家一起唱。唐朝李白、高适等客居梁园,专业伶人讴唱其名篇佳作。随着时间推移和艺术表演元素的丰富,讴唱发展为讴戏。
邓同德主编的《商丘戏曲志》这样介绍:“讴戏与昆曲和宋元时期的南北曲又有所不同,它额外又吸收了大量的民间吹奏曲、古琴曲,和其他戏曲声腔,从而成为一种丰富的、多变化的,甚至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的戏曲声腔,所以这时它已不再称谓那古老的名字讴或讴歌,而称之为讴戏。”
清朝康熙年间,豫东民间讴戏杂糅北方弦索和昆曲元素,不断磨合演变,一种崭新的戏曲形式形成了,这就是早期的豫东梆子,也就是豫剧豫东调。
豫东调经清朝乾隆年间的迅猛发展至民国,逐步走向成熟。在豫东调形成的历史长河中,表现为三个最:一是在豫剧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中,豫东调最早形成;二是出现了大银条、陆顺等史上最早的豫剧演员;三是拥有数量最多的演员群体。
商丘被誉为“戏窝子”,还表现在不是豫剧一花独放,而是多种戏曲交融发展,地方戏种类有十多个。譬如,商丘诞生并独有的地方剧种四平调及越调、曲剧、清音、道情、二夹弦、拉魂腔、大平调等剧种,在民间颇受欢迎。这些剧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共同丰富了商丘的戏曲文化。
商丘戏曲名家辈出
“老婆生,苗娃旦,孙门红脸响八县。”
“情愿三天不吃馍,也要去看刘忠河。”
像这样的夸赞戏曲名家的顺口溜,在商丘及周边一带,流传很广。戏曲为老百姓带来了精神的愉悦,而戏迷们又成全了戏曲名家美名。正是这种演员和戏迷的双向奔赴,让戏曲在商丘这片土地上树大根深。
清朝光绪年间的红脸孙门孙照登,音质圆润,音域宽广,夜晚唱戏,三里外可闻。被称为豫剧“麒麟童”的“红脸王”虞城人唐玉成,本腔吐字,假音甩唱,先高后低,边说边唱,形成豫东大流派。清朝光绪年间的桑殿杰艺名“白菜心”,会戏一百多部,被称“戏包”,创出“二八连板”新唱法,马金凤曾跟其学艺。家喻户晓的“黑头”宁陵人李斯忠,人送外号“八里翁”。享誉中国戏曲界的马金凤初期是商丘剧团的演员,担任过商丘专区豫剧团的团长,《穆桂英挂帅》也是在商丘创作完成。后来马金凤随剧团支援洛阳,成就了“洛阳牡丹”美名。
新中国成立后,商丘的戏曲事业迎来鼎盛。涌现出“活包公”吴心平,“红脸王”刘新民,“豫剧马连良”刘忠河,丑角夏登路,旦角名家王玉琴、黄爱菊、白文芝、卢玉琴、马兰等名家。在少数剧种方面,创立四平调的邹玉振和王汉臣,坠子戏名家王玉兰、四平调名家拜金荣、花鼓戏名家邹爱琴、柳琴剧大师况素贞等艺术成就斐然。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商丘对戏曲的贡献,还表现在为其他地区输送演员、导演、乐手、舞美人员、编剧达130多人。
商丘历史文化滋养戏曲创作
商丘厚重的历史文化滋养了丰富的戏曲创作。
元杂剧时代,以商丘历史故事和历史名人为题材的杂剧作品就有诸如《伊尹扶汤》《大辟棺》《赵匡胤下高平》等。汤显祖创作的取材于商丘才子侯方域爱情故事的名剧《桃花扇》,位列我国四大名剧之一。此外如《香囊记》《李天保吊孝》《桃花庵》《苏三起解》《小红袍》等戏剧名篇皆取材于商丘历史人文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商丘的戏曲工作者不断创新,名剧迭出,好戏连台。商丘专区豫剧团以豫剧《老东征》为蓝本,重新编排创作《穆桂英挂帅》,由马金凤主演,在上海演出,成就了梅兰芳和马金凤的梨园佳话。刘忠河的《打金枝》《十五贯》、吴新平的《包青天》是戏迷们必唱剧目。现代戏《社长的女儿》轰动全国,《小白鞋说媒》《桃园喜》《豆腐李招亲》被搬上银幕和荧屏,听众耳熟能详。“谁说女子不如男”“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阵”“说什么青天不青天,这官司问着实在难”“叫一声老皇兄郭子仪”这些经典唱段,商丘的及豫鲁苏皖接合部的老百姓,哪一个不会张口就会唱呢?
戏曲在商丘不断传承发展
2024年国庆假期和2025年春节假期,商丘古城的游客摩肩接踵。最为吸引人的,就是政府组织的丰富的戏曲文化表演、互动、打卡活动。
豫剧文化展览,观众试穿戏曲服装,学习动作和唱腔,体验脸谱装造;豫剧大舞台,专业演员演出《战洪州》《花木兰》《铡西宫》《五世请缨》等经典剧目;戏迷互动,观众可以独唱,也可和专业演员对唱。豫剧快闪、豫剧文化大巡游等活动让戏迷们参与其中,其乐融融。整个古城内,成了一个戏曲大舞台。
戏曲舞台是一个令人目眩神迷的世界。
商丘及豫鲁苏皖接合部一带的老百姓,就是爱沉浸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中,感受着“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的气势,享受着“锣鼓一响,精神自长”的乐趣,体悟着“看过三年戏,胜读十年书”的人生经验。
你若爱,我便给。既然广大人民群众对戏曲艺术有着强烈的需求,那么政府也就有义务有责任采取多措施多形式,确保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
改革开放后,商丘的戏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涌现出“梅花奖”获得者陈新琴、“香玉杯”艺术奖获得者付梅、“豫东水袖王”吴青峰等知名演员,创作出《天下清德》《应天骄子范仲淹》《钟鸣钟庄》《小推车》等优秀剧目。
剧团被盘活,演员激情被释放。他们来到工厂企业、田间乡村,让戏曲艺术在百姓中间再次焕发青春。听戏的人山人海与演员们的唱念做打,和着锣鼓琴弦与梆子的节奏,同时随着互联网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放大,感染着场内场外的每一位观众。
商丘“戏窝子”,果真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