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在AI技术浪潮中 定位人类价值的锚点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李 佩

  如今,AI技术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社交媒体上的内容博主直呼“对于金融的分析AI做得比90%的博主好”“在不久的将来,他们是不是会失业”。面对AI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从使用到驾驭,从而保持人类独有的价值成为很多人思考的核心点。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能够带来更多的可能性。随着AI技术在手机上的广泛应用,人们只需动动手指,便能得到海量的数据、成型的方案,它不光提供“材料”,短时间内生成内容的准确性与前瞻性,让很多专业人士不由得赞叹。在兴奋之余,人们开始反思如何定位人类价值的锚点。

  面对科技发展,反观人类的价值和独特性,反思、情感、创造力、伦理判断、同理心等等,这些方面都是AI技术目前难以复制的。曾经有媒体采访法国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卡米耶·朗卢瓦时问道,人工智能会是艺术的未来吗?她认为,机器尚不具备批判和创新能力,具备生成逼真图像的能力并不会使其成为艺术家。

  在AI技术无法抵达的精神高地,藏着人类独有的“诺亚方舟”,如艺术创作中隐藏的智慧、深度交流下的共情力。庄子的“无用之用”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孩童仰望星空的发问、朋友深夜中的漫谈、母亲灯光下的针织等人类非功利性的瞬间,是AI技术无法感知与替代的。

  面对科技的进步,我们要避免过度的悲观与乐观,要保持客观性。AI是技术进步,新事物总有机遇与挑战,人类需要的是找到与新技术共存的方式,比如人机协作医疗、艺术领域等方面的应用与合作的可能性。

  面对人机共生的新时代,我们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人文素养的同时,培养终身学习力与灵活的适应力,成为驾驭技术的“骑手”,而非被代替的“牛马”。或许真正的危机不在于AI技术比人类更“聪明”,而在于人类在追逐效率中模糊了存在的本质。当机器学会写十四行诗、精准生成各类分析的时候,人们要保持“不完美”的独特性、人与人相处的温度、思考的深度与独一无二的感受力。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