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新课改的一年级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打好学生的朗读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第一步,读准字音。朗读时要求学生一律用普通话,读音要标准,吐字要清晰、圆润、字正腔圆。一定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发音方法,还要坚持长期练,区别对待。
第二步,读好词语。朗读词语是朗读课文的基础,因为词语是语言的最小单位。课文中有的词语本身带有感情色彩,在读前注意启发学生理解词语,体会词语所含的感情,做到正确朗读。
第三步,读好句子。一些长句子在低年级的课文中常会出现。在长句子中怎样停顿,这是很重要的。停顿不合理会直接影响表达的效果,让人听不明白。如《雨点儿》一课中“我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这句话写了什么?(我),干什么?(去一个地方),怎么样?(没有花没有草)。然后根据句子前面所表示的部分意思来停顿,可要求用“/”画出停顿并正确朗读这个长句。“我/ 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另外,还要学会按标点符号的感情来读。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下雪啦!下雪啦!”句末是感叹号。“啦”要读得稍重才能强调好的程度,由此发出赞叹,语气强烈,读出感叹句所应有的语气。
第四步,读好段、好篇的训练与指导。每一篇文章都由几个小节组成,而每个小节在一篇文章中是相对独立的部分,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具体内容而定出朗读的基调。
二、朗读训练的方法。
朗读训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组织学生多听朗读,包括听教师的范读和放录音。在学生听规范的朗读的时候,提出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在朗读的形式上,可以设计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方法。要鼓励学生多读、常读并安排适当时间开展相应的有趣的比赛活动,为他们提供朗读学习、交流的机会,使趣味性、知识性、娱乐性融为一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读,体会读书的快乐,激发朗读的兴趣。
总之,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