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从读书到写书

牛耕:写作让我的梦想生根发芽

本报融媒体记者 李 岩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牛耕和小读者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牛耕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商丘人,也是一位笃信“童心不泯、快乐常在”的教育工作者,他近年来出版的散文集《飞翔的苍耳》《再见,小时候》深受读者喜欢。很多读者评价牛耕的作品充满了豫东农村的乡土味儿,让人找回了埋藏在心底的美好童年回忆。

  “我的阅读是从小时候翻看一本本连环画开始的。说来奇怪,尽管当初看过的那些连环画是黑白的,画面是静止的,可是在童年的记忆里却自动添加了色彩,故事情节也是生动连贯的,无形中增添了自己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聊起小时候的文学启蒙,牛耕笑着说。

  阅读是一种兴趣,也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牛耕说,读一本好书,就像一场精心营造的情感体验,让人们开阔视野、积累词汇、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我们很多人都会记得小时候读过的语文课,记得朱自清父亲的背影、记得鲁迅童年的伙伴闰土、记得冰心的那盏小橘灯……作家们没有美化自己的童年,也没有刻意渲染当年的贫困,而是从童年记忆中汲取养分,把童年时的记忆付诸笔端,与我们一起用心灵感受,让我们学会从平淡生活中捕捉难忘的瞬间,给我们在匆忙的日子里留下一份厚重的记忆。”牛耕对童年的感受和记忆非常深,工作之余,他写了不少关于童年的文字。

  谈到散文集《飞翔的苍耳》《再见,小时候》的创作,牛耕说:“随着时间的沉淀和文字的更新,童年的记忆就像被一个个激活,那些我以为消失了的画面,在我的回忆里逐渐鲜活起来。就像小时候看过的那些连环画、那些黑白电视剧,重新回忆的时候,那些画面居然还是彩色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通过这些年的坚持写作,牛耕逐渐认识到想要成为一名作家,就一定要具备足够的认知和洞悉,这样才能够用文字把自己的真实情感体验表达出来。

  他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一个作者不够敏感,认知不够深刻,那么在他的作品里就难以写出最为真实的内容。我喜欢老家的一草一木,酸甜的桑葚、黏牙的青枣、甜腻的黑豆、多汁的茅根、红艳的褚桃……能尝的就吃,不能吃的就玩。尤其是庄稼地里的苍耳,在乡下念书的时候,和村里的小伙伴们经常拿它们做恶作剧,而我更喜欢它们的播种方式。说实话,小时候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的时候,由于年龄和阅历,大家对蒲公英、苍耳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后来我们才渐渐懂得:再不起眼的种子,都有自己的梦想。时机成熟的时候,纵然它们没有翅膀,也要借助机会去努力飞翔。”

  缘于此,几年前,牛耕的第一本童年回忆录出版时,就选用《飞翔的苍耳》为书名,书中《摔凹窝》一文入选到河南省中小学多文本阅读实验教材,还有一些作品入选中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及听力考试试卷。

  写作和阅读一样,会让人上瘾。继《飞翔的苍耳》出版发行后,牛耕的第二本童年回忆录《再见,小时候》2021年3月由南方出版社印刷出版。如果顺利,他的第三本童年回忆录《再见,旧时光》今年年底也将和大家见面。牛耕说:“所有的经历都是成长。当时机成熟的时候,把那些珍贵的回忆用自己的文字留下来,这也是我曾经的梦想。坚持阅读和写作,坚持不懈地奔跑,就是为了追上曾经在旧时光里被寄予厚望的那个自己。”

  如果说阅读会让人安静、让人幸福、让人释怀,那么写作就是一种沉淀、一种成长。文学创作其实是作家一个人的艰苦劳动,是否具有坚韧的品格直接决定着作家成就的大小。牛耕说:“在阅读里成长,给梦想甘甜的雨露、温暖的阳光,即使经历无数次的风霜雨雪,只要坚持梦想,努力生长,终会拥有自己的春天!”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