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人们常挂在嘴上的一个话题。大家都会说“百善孝为先”,甚至会背《韩诗外传》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句子。但是,真正让我们来写孝,问我们孝是什么,怎么行孝,我们可能会感到困难和迷茫。尽管我多次以“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为题目,从国学的角度讲孝,尽管我从去年10月份就开始思考这篇文章,但迟迟没有下笔,抑或动笔开了个头儿,觉着不好写,于是又一次次放下,不能为继。这个“孝”字,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写起来,感觉是真难。
这个难,首先难在“色”上。有一次,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了两个字:“色难。”孔子的意思是说:“侍奉父母,能保持和颜悦色是最困难的!”大家想想,我们给过父母多少好脸色——阳光灿烂、笑容可掬、温馨和蔼……特别是当我们心情不好时,我们在父母面前,是不是有过吊脸子、发脾气、甩门板或者拍桌子等行为,我们在父母面前能否一以贯之地保持“和颜悦色”呢?想想后背都发凉。
我曾在博客里写过一篇《色难有多难》的文章,中心内容就是,在父母面前长时间地保持和颜悦色是困难的,很多人做不到。你想啊,父母年龄大了,不能自理了,头脑糊涂了,话说不到点子上,如果再有病,长期卧床……在此情况下,我们还能长期地保持和颜悦色吗?
孝敬父母是个难事,所以孔子说“色难”。但如果我们做到了和颜悦色,持之以恒不改变,那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就是难能可贵的事情了。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他们被称为“孝子”,甚至是“孝行天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色难”的“难”字,又可以理解为“难能可贵”——能长时间地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颜悦色,是难能可贵的,是不容易的。
有人总结说:“和颜悦色是人最大的教养。”胡适也说过“世间最可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之类的话。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能做到对他人和颜悦色,是礼;对父母和颜悦色,是孝;对配偶和颜悦色,是爱;对孩子和颜悦色,是慈。
行孝如登山。大家知道,登山是不容易的,因为山高路险,布满荆棘,爬上去会气喘吁吁。但如果不放弃,愿意爬上去,不仅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而且登到了山顶,可以看到日出的壮观,可以体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居高临下,何等神清气爽!这样,登山的过程就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孝敬父母也是如此。我们常说“家有一老,胜有一宝”“父母的健康是孩子最大的福气”。家里有父母,不仅让子女感到“有家”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是温馨的、快乐的、幸福的。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孝道的故事,比如“二十四孝”。但仔细看看,这二十四个孝的故事,在今天几乎无法复制,比如说王祥“卧冰求鲤”,就颇具有神话色彩,而且,用身体去暖化坚冰,然后鲤鱼自动跳出来,既不可能,也不能效仿。因为不仅不能把冰融化,还有落水的风险。当然,王祥以德报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侍奉长辈,其精神有可借鉴之处。
研究孝道的学者专家也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分析什么是孝,怎么做才是孝,指向一致,但说法不一。我总结大家的意见,认为子女对父母的孝,或者说“孝道”,应该有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养亲”,让父母有饭吃,有衣穿。
这也是很多人理解的孝道。他们会说:你看看,我对父母照顾多好,给他们钱,让他们吃好、穿好,我是个孝子吧。客观地说,这是孝。但对照“色难”的理论,这只是孝的最低层次。有一次,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今天许多人把孝单纯理解为赡养父母。狗和马不也有人养吗,如果不尊敬父母,与养狗养马有什么不同呢?”(《论语·为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我们不是也有很多人养狗养猫吗,但我们对狗猫这些动物没有敬意。如果我们只是养父母,对父母没有敬意,那就与养狗养猫没有区别了。所以,关键是我们要有对父母的敬意——从内心里流淌的对父母的敬重。
第二个方面是“敬亲”,也叫“尊亲”,从内心里敬爱父母。
这个层次,就从物质层面跳跃到了精神层面。父母年龄大了,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小,对精神的需求越来越大。这样,在精神上敬父母,便是孝道的较高层次。子女从内心发出对父母的真诚的敬爱之情,以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使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欣慰,真正做到“老有所乐”,才是正道。
今年春节后中央一台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人世间》,在孝敬父母问题上,周蓉的丈夫、诗人冯化成有句高论:“有人养口体,有人养心智。”意思是说,最平凡的孩子往往在父母身边养口体,考上大学、远走高飞甚至生活在国外的孩子,只能养心智,让父母内心高兴。“口体”之需是物质,而“心智”所需便是精神了。而实际上,考不上大学、最平凡的孩子,在父母身边往往也能“养心智”。因为对父母的敬与尊,并不是以富有和地位为前提的。
第三个方面是“安亲”,一是“外安其身”,二是“内安其心”。
“安亲”就是让父母身安、心安。身安就是身体安泰、健康长寿;心安就是父母心里没有杂事、烦心事,对子女们放心。
做到“安亲”,就要求子女生活要独立,家庭要和睦,修身行道,不要违反法律,不行不义之事,不做冒险危害生命之事,以免父母为其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保证父母心境安宁、平和,从而达到以静养心的目的。
《孝经·开宗明义》便引用孔子的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子女的躯干四肢毛发皮肤源自父母,不敢使它们受到损伤,不仅要健康,而且要安全。大家知道,古代的法律很严格,肉刑很多,如在脸上刺字并着墨的“黥刑”、割掉鼻子的“劓刑”、斩足的“刖刑”、割势的“宫刑”等,子女受到任何一种刑罚,都是对父母的最大侮辱。所以,要让父母“安心”,子女就不能触犯法律,要时刻谨言慎行。
第四个方面是“卒亲”,是关于死、葬、祭的问题。
每当我读到《论语》中“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时,我都很受刺激,因为“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人总是要死的,包括父母,无论父母多么长寿,也无论子女多么的不情愿。这是客观规律。
对于死、葬、祭,《论语·为政》篇讲得很清楚:“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死、葬、祭都要按照礼节即社会规范来对待,不能违背,不能草草了事。父母去世了,子女要用社会风俗礼节来埋葬。埋葬之后,子女们要按社会风俗礼节来祭拜,遇到重大节日如清明节等,还要前往墓地祭扫。封建社会讲“三年之丧”,无论官员还是平民,父母去世了,要辞去官职,回父母墓地所在地守丧三年。为什么要守丧三年呢?因为子女出生后三年才能脱离父母之怀,所以要用三年之丧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现在不讲“三年之丧”了,但基本的祭拜礼节还是要有的。这样做,一是对父母有个交代,二是使自己心安,三是也为子女做个榜样。
父母在的时候,如果不知道珍惜,一旦父母不在了,无论怎么后悔都来不及。所以,人们常说“人生有三不等”:健康身体不能等,教育子女不能等,孝敬父母不能等。这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
现在我们进行乡村振兴,移风易俗,于是开展评选好婆婆、好儿媳活动,进行表彰。“商丘好人”类型之一就是“孝老敬亲”,被评上“孝老敬亲”型的“商丘好人”,那是无上的光荣。这是弘扬孝文化特别是净化社会风气的重要举措。婆婆与儿媳之间因为没有血缘关系,向来关系难处。但实际上,如果想开了,儿媳孝敬婆婆,女婿孝敬丈母娘,不仅可以使夫妻关系和谐,还可以影响到对子女的教育,其社会回报率是很大的,也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
“孝”是一个会意字,上部分是“老”,下部分是“子”,意思是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老”与“子”合起来就是孝。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与下一代密不可分。
《孟子》说“侍亲为大”,以侍奉好双亲为大事;《尔雅》说“善事父母为孝”;贾谊《新书》说“子爱利亲谓之孝”;《说文解字》说“孝,善事父母者”。“孝”字的本义是一个子女如何“善事父母”的道德观念。因而,孝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孝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我之前写了“善”和“忠”。“善”和“忠”都是宏大叙事,只有孝,指向最为明确,那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亲情。这种亲情,血浓于水。这个血浓于水,一方面是说血的浓度大于水,比喻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应该比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更为亲密;另一方面则是说父母子女之间的这种血缘关系,是割不断的,是天然的。我们常说的“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就是这个意思,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不是其他感情能够取代的。
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新时代,弘扬孝道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做子女的,无论贫富贵贱,无论忙还是闲,孝敬父母都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不能回避的大义担当。当然,由于各自的情况不同,孝敬双亲,可以有多种方式:或“养口体”,或“养心智”,侍奉床前也好,常回家看看也好,在经济上给予支持也好,写封信、打个电话、发个视频也好……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儿女的责任。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要出于爱——自然之爱、血浓于水的感情、真心实意的感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父母,才能不给自己留下不应有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