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范氏家族始祖范宗聪为范仲淹嫡传八世,于元末明初携次子文理从苏州迁虞城后,立业于耕耘,传家以忠厚,牢记先祖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教诲,其后裔为官为宦、务农经商、执教为文,皆秉承祖功宗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不附权贵、不计得失,始终以民为重。范氏家族成为虞城历史上较为显赫的名门望族。
为官一地 惠民一方
虞城范氏十三世范琇由进士授丹阳县令,赴任后励精图治,民无不称颂。丹阳大南门外有鸣凤关,以前的县令对过往客商收“落地税”,占为私有。范琇到任后即将此税免除。丹阳东门外尹公石桥一日突然塌陷,交通隔绝,百姓不能往返。范琇目睹此情甚急,先为雇船渡人,后捐俸建木桥。
虞城范氏十世范志完任户部主事时,朝臣中有知其文武兼备、谋略超群,推荐其守三关重地恒山(辖五州二十七县),范志完到任后奇谋布陈,敌望而生畏,恒山得安。军兵闲暇时,除正常防守操练外,范志完又部署官兵建书院、置学田,广招贫寒学子;开屯田数千顷,减轻了民众数万赋税,使驻地民众得到了休养生息。
乾隆四年,虞城范氏十三世范元芳出任遂平县教谕,时值河水泛溢,庄稼欠收,很多人家不能完租税。范元芳闻知后,即联络众绅数人,捐金银代为缴纳,免却了众多农家遭逼税之苦。后每遇荒年,范元芳皆罄所有储蓄救百姓,并让各米店减价平粜。
倾情捐助 济民利世
助贫救困、济民利世,是虞城范氏族人的良好作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廉济天下”是他们为人处事的信条。在外供职或躬耕乡里,遇到该出手捐资相助时,他们毫不犹豫、毫不吝啬。
道光年间,虞城范氏十六世太学生范效孟知悉邻村张家庄遭大火,全村尽付一炬时,亲赴现场,目击神伤,即为村民馈赠饮食,并自出工料搭棚建房。
虞城范氏十一世范毓祥,官至东宫侍直,锦衣千户,他为家乡修瓮城、赈乡里。一次路过某地,见有卖男女者,不忍其分离之苦,即捐资赎人。虞城范氏十三世范弘毅,每知有卖儿女之家必出资赎回,对无力完税捐的代为缴纳。
虞城县城滨临黄河,护城堤矮残破,难阻洪水,虞城范氏十三世范继芳召集众乡绅商量修护城堤并加固滨河大堤(黄河南岸大堤),还带头捐献百金。在众乡绅的一致努力下,使护城堤高、宽加倍,城内百姓从此免受洪灾之苦。
广置义田 招贫纳寒
虞城范氏族人为官为绅,除扶厄济困、捐资散财外,还广置学田、倾情教育,将寒门学子收于门下。虞城范氏八世范清,做了一段时间散官,难展其志,遂退隐乡里,设立义田于本县王牌寺村祖茔之侧。此义田所收益,一是资祭祖所用,二是助婚丧、恤老孤。
虞城范氏十三世范敬修考授内阁中书,但他不依做官仕途为念,特请改授教谕,以作育养人才,以振兴文教为己任。他于本县西青冢寺创立义学,敦请名师,并设学田二百余亩,凡因家贫而不能就学者悉收门下,使寒门子弟学有所成。
虞城范氏十一世范儒彦,由进士任汝宁府光州司训,他不附权贵、不乞升迁,将好学者集于家中,日与诸生讲书课文,分文不取,作养人才,成就了大批士子得以拔用,藩台以“冰蘖持之、规矩绳人”匾奖之。
家风绵长 善心永驻
范仲淹《家训百字铭》为: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虞城范氏家族自姑苏迁虞,历明清两朝五百余载,终能光明磊落、轻财好施、济世利民,得益于一脉相传的美好家风。后世为使先祖懿德发扬光大,历世多有家训,致使先祖之志增而不减。虞城范氏六世范逆锦作《诲六子铭》,教子勤耕读、安分守己,饮食务厚、异财莫取。
虞城范氏十三世范琇没当官时,其母常以“清廉勤慎,俭慈诚信”教育他。后来范琇任丹阳知县,上任之日即造两大牌,勒此八字于上,出则令肃卒举着走在前面,入则将两牌列于大堂之内,时时看到,以触目惊心,做到俯仰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