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扛牢粮食安全责任 确保夏粮丰产丰收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秸秆打成捆 增收又环保

本报融媒体记者 闫鹏亮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6月7日,秸秆打捆机在民权县龙塘镇的田间穿梭。 本报融媒体记者 闫鹏亮 摄

  眼下,正值“三夏”大忙时节,在民权县的麦田里,联合收割机过后,金灿灿的麦子被收仓入库,另一种机械紧接上阵,把剩下的麦秸收拾得精光,不但给村民们省去了劳作之苦、增加了收入,而且还消除了火灾隐患,这种机械就是秸秆打捆机。

  6月7日,在该县龙塘镇黄大庄村的麦田里,只见秸秆打捆机来回鏖战,快速地进行打捆作业,通过粉碎、压实、打捆等工序后,秸秆被整齐有序地码在地里。轰隆的机械声也吸引了村民们前来观看,他们站在地头,看着捆扎整齐、落地成形的“秸秆圆筒”,纷纷点赞。

  “想要秸秆禁烧,就要走新路子,要把秸秆禁烧和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等结合起来,把秸秆变废为宝,给农民带来看得见的实惠。近年来,龙塘镇把秸秆综合利用作为禁烧的突破口,积极动员群众秸秆还田、秸秆打捆回收,让秸秆变废为宝,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有效缓解‘三夏’防火压力,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龙塘镇副镇长吴兴福说。

  “以前麦收后的麦秸没地方处置,现在能给麦秸打捆还真好,不仅能防火了,还方便我们浇地种玉米。”野岗镇野南村村民李宁高兴地说。“三夏”期间,野岗镇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组织秸秆打捆机进行秸秆综合回收利用。该镇本地农户购置打捆机已达到7台,机主免费为其他农户麦田秸秆打捆清运。从小麦机械化收割到秸秆回收打捆,再到送到养殖场、造纸厂环保利用,实现了无缝对接,不仅彻底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减去了农户们自行处理麦秸的负担,减轻了秸秆焚烧压力,而且有效改善了空气质量,提升了环保工作成效。

  6月7日,在民权县人和镇宁车弯村一块麦田里,机声轰鸣,转眼工夫,满地的小麦秸秆被打成捆,准备销售给养牛大户。该镇积极探寻秸秆禁烧综合利用新思路,坚持以禁促用、输堵结合,在推进秸秆还田的基础上,组织农业合作组织将量大分散的秸秆挤压成型销售给养殖企业,让群众从不敢烧到不想烧,有效减少了秸秆焚烧隐患,促进了环境保护和乡村产业发展。

  “现在我镇的农作物秸秆有了新去向,有的加工成饲料,有的成了食用菌蘑菇基料,秸秆由污染源变成新资源,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消除了火灾隐患。秸秆综合利用让人和镇的秸秆变废为宝,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人和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杨超表示。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