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育在线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融合三为教育目标的高中语文课程思政案例浅析

商丘市回民中学 白岩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我校的“三为教育理念”的内涵是与之相契合的。三为教育的理念是为家庭培养感恩父母、和睦邻里的孝顺儿女;为家乡培养知书达理、遵纪守法的优秀公民;为国家培养忠于人民、奉献社会的红色栋梁。三为教育目标准确回答了党的教育三问,为谁培养人?为家庭、为家乡、为国家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孝顺的儿女、优秀的公民、红色的栋梁。怎样培养人?按照“感恩父母、和睦邻里、知书达理、遵纪守法、忠于人民、奉献社会”的标准去培养人,厚植家国情怀,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高中人文学科主要包括语文、历史、政治、心理健康教育等,它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为实现学科课程育人。本文主要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浅析在具体教学中把三为教学理念融入教学实践,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理念。

  2021年秋季高一入学新生开始使用的新教材,对于全面融合三为教育目标和高中语文课程思政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在教学实践探索中,与三为教育理念相契合的语文课程的素材数不胜数,现将几个课例展示如下:

  一、为家庭培养感恩父母、和睦邻里的孝顺儿女

  《论语》有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孔子教导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与众人相处平等博爱,亲近有仁德的人。俗语说“百善孝为先”。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亲最近的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们呢?现在的孩子养尊处优,父母又娇生惯养。所以有的孩子习惯了索取,视父母的付出为理所当然,对父母的感恩不够。在讲授选择性必修第三单元第6课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的时候,我就带着学生反复体会诗中作者对养母深厚的感情。诗中反复陈述:“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诗人是地主的儿子,却长在“大堰河”的怀中,吮吸着她的乳汁。这不仅养育了诗人的身体,也养育了诗人的感情。诗人深深领受了她的爱,更感到养母对他的重要,养母正直、善良、朴素的品格影响了诗人的一生。作者深情感恩父母的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孝顺父母应该是每一个儿女在当下就做好的事,不要等到将来“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追悔莫及。

  李密在《陈情表》中陈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深刻感受了李密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情感。自古忠孝难两全,当晋武帝征召他任太子洗马时,他怎么忍心丢下年迈的祖母于不顾。于是向新皇解释“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愿鸟私情,愿乞终养”。我想每一个读到这段文字的人都会为之感动落泪吧。晋武帝终于放下芥蒂,不再逼迫李密,而是成全了他的一片孝心。一个对祖母如此依恋和深情回报的人,正是三为教育理念要为家庭培养的孝顺儿女啊!

  二、为家乡培养知书达理、遵纪守法的优秀公民

  在讲授选择性必修第二单元第8课《荷花淀》时,我重点带学生体会文中浓郁的地方方言所勾画的白洋淀独具特色的水乡风貌。虽然作者是描述抗战斗争,却没有展示枪林弹雨的战争场面,而是描绘了明白的水乡气息的生活画卷并形成的独特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跟随作者的文字,我们领略了属于白洋淀独特的美,有清秀幽香的荷花,翠绿茂密的芦苇和随风飘荡的芦花。还借机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家乡美在哪里,这部分内容还可以结合着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这一主题活动详细展开。家乡总是牵动着我们的情思,在这片留下生命痕迹的地方,有着太多我们难以割舍的情谊。回顾昨天,考察今天,展望明天,寻找情感的归宿,增进同学们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是活动的目的。不管学生将来飞多高、走多远,在他们的心里,家乡就是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奔赴的地方。等到学成归来之日,就是他们为自己的家乡建设添砖加瓦之时。

  三、为国家培养忠于人民、奉献社会的红色栋梁

  三为教育中“以国家培养红色栋梁为目标”的素材在语文新教材中的体现不胜枚举。例如必修第一单元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烛之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诗的内涵。在国家危难之际,虽然他也有小情绪,“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但当听到郑伯虔诚的道歉,说出“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的话语时,烛之武便选择了深明大义,不顾个人安危地去为国家赴汤蹈火了。他一个人单刀赴会,只身去说服秦军,最终维护了国家的安全,诠释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

  “国家”二字的分量有千斤重,我想于每一个国人而言都是这样吧。也有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用自己十九年的大好青春年华践行了“爱国”的誓言,他就是苏武。在这十九年中,他曾两次自戮、被幽禁断食,也被放逐北海牧羊,吃尽了苦头,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随着苏武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其精神境界不断得到升华。尤其是李陵劝降的片段描写,更能凸显出苏武的人格之高大。文本虽然没有正面描绘苏武,但从李陵的言语中透露出苏武高风亮节的感人力量。从李陵的悲慨中,我们得知,背叛祖国的人永远失去了支撑自己的精神力量,一辈子只能生活在永无希望的追悔之中,与苏武得到的精神上的充实和功名上的成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苏武这位忠君爱国之士的高大形象,一千多年来,成为无数志士仁人的榜样。古往今来,爱国仁人志士举不胜举,他们都是我们前进路上的榜样和力量。这样的人也正是三为教育理念要为国家培养的人。

  在三为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我校语文教师深入挖掘新教材中的文本和素材,紧紧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不断尝试新的方式进行教授,实践学生建构知识的课堂文化,以期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