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孩子们带我去吃纸包鱼,看到等待鱼熟用的沙漏,不禁勾起我对一段往事的回忆。
那是自然灾害刚刚结束的1964年,我和康顺德老师同在大队小学当民办教师。为了方便贫下中农子弟就近上学,当年上级号召勤俭节约,提倡开办耕读学校。于是,我们便在二里多地外的郝庄办了分校,招收了30多名学生。教室是生产队暂时没有用的保管室,里面也根本没有像样的桌凳,只能泥台当桌,凳子由学生自备。
开始正式上课了,但因为经费困难,学校连个钟表也没有,实在是买不起。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就是时间掌握不准,一上午3节课,有时一节课上30多分钟,有时一节课要上到接近一个小时。更重要的是,放学时间早了,完不成教学任务,晚了会耽误学生们回家吃饭,学生家长对此很有意见。
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康老师灵机一动,想到了古人的滴漏计时,便因陋就简,开始了实验。他找来两个瓶子,一个瓶内装满水吊起来,另一个空瓶子放在下面。在里面装水的瓶子瓶盖上钻一个小孔,插入一个小管,小管另一头对着下面的空瓶子滴水,滴完就是一节课。等上面瓶子里的水滴完后,再把下面的瓶子拧上带孔的瓶盖,插上小管吊上去,原来吊在上面的瓶子放到下面接水,两个瓶子就这样交替进行。为了尽可能确保时间准确,我们借来了一个钟表,反复试验,不断调整水量的多少和滴水速度的快慢,最后竟也基本上做到了准确无误。
终于,我们用这个土办法克服了没有钟表也能准确上课、下课和放学的问题,学生家长、生产队队长对此也很满意。
这个“土滴漏”虽然简陋,但效法古人,自力更生,也算是解决了教学“大计”,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充满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