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理论·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让非遗人物引领“活态传承”

樊树林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光明日报社主办、光明网承办的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2月21日在北京公布了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00人候选名单,丁兰英、马依热古丽·塔依热洪、王晓燕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遗领域的策展人、企业家、艺术家,非遗管理者等100人成为正式候选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厚重、悠久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珍贵的历史记忆,是全国各族人民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已达3610项(含子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3057人。而将非遗文化“厚家底”转化为发展新引擎,更好推动社会进步发展,让非遗真正做到现实性转化,实现古老非遗和当下的生活“美好相遇”,“人”的因素最为关键。

  值得关注和欣喜的是,“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自2017年以来已成功举办5届。一个个入选的非遗年度人物,坚守在非遗的“百花园”里,在自己的躬亲实践中,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推动着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了非遗更好地融入生活、融入当下,也让一个个非遗项目成为扮靓社会公众生活的载体,成为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的蓄水池。

  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00人候选名单,分为传承人,策展人、企业家、艺术家,管理者,研究者等4类,接下来将从100位候选人中推选出30位提名候选人,最后根据网络评议和专家评议,从30位提名候选人中选出10位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无论这10位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花落谁家,入选的这100人都是非遗传承的实践者,他们每一个人背后都有着对传统文化的坚实的信仰,都有着对非遗传承的执着信念……他们的肩头都扛着非遗薪火相传的使命和担当。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旅部门发布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在政策和实践层面作出了规范与指导,也明确了长期和阶段性的目标。正如专家所言,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正因如此,非遗人物应该被社会所发现、所重视、所传扬,相关部门需要从政策上对非遗传承人进行倾斜,媒体也需要讲好他们的故事,让他们走进大众的视野,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飞入寻常百姓家。

  无论是候选人,还是最终的非遗人物,都是非遗传承事业中的佼佼者。可以说,荣誉与责任是画等号的,笔者更期望他们能够在各自的领域里摒弃功利思维,勤勉努力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性转化工作,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参与进来,担当起引领者的责任,让一个个文明的“活化石”重现“芳华”,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在时代的春风里摇曳生姿。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