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选派60名以上农林科技人员深入乡村,为乡村振兴贡献农林科技智慧和力量;联系60个村,推动科技支持助推产业发展;建设60个科技示范基地,搞好示范引领助推结构调整;扶持60个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通过科技服务助推产业做强;推广农林新品种、新技术60个以上,促进成果转化助推增产增收;举办60场次各类培训活动,强化科技宣传助力科普惠农……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市农林科学院紧紧围绕我市“三农”做文章,自2020年实施“六六零”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以来,充分发挥科研优势,解决农民技术需求“最后一公里”问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推动全市农村喜结科技硕果,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腾飞翅膀。
培育新产业
带动农户增产增收致富
市农林科学院食用菌团队结合民权县实际,利用当地丰富的秸秆资源和土地优势,开展食用菌多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推动该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民权县拥有丰富的林下土地资源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在林下利用秸秆发展食用菌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市农林科学院在民权县实施的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已初见成效。通过推广利用秸秆、玉米芯等农业废弃物生产大球盖菇、鸡腿菇等珍稀食用菌,大力开发微生物食物资源,不仅消化了当地的农业废弃物资源,提高了林下土地利用率,而且培肥了土壤肥力、促进了林业发展,同时还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该县已发展大球盖菇种植1000余亩、羊肚菌1300亩、鸡腿菇200亩、平菇230万棒、香菇200万棒。
市农林科学院蔬菜专家赵跃锋对接服务夏邑县高翔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推广了8424、美都、蜜哥等西瓜新品种10个,其中美都西瓜果形周正、大红壤,市场占有率高,目前该品种占夏邑县早膜西瓜面积的80%以上。
“针对西瓜不耐重茬的实际情况,我们推广精准育苗、嫁接技术、立体吊蔓技术、多层覆盖技术、水肥一体化、授粉技术等8项新技术。”赵跃锋说,在对接示范点高波育苗基地每年培育嫁接西瓜苗100万株以上,产品远销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同时,他探索开展了南瓜、瓠瓜、野西瓜等多砧木比较试验,专点开展小范围示范。围绕西瓜不耐重茬、病害严重的实际情况,他还开展了有机肥增施、生物菌肥应用及灌根等多方式试验,为降低病害率、减少土地轮换频率提供借鉴。此外,在原有栽培模式生产基础上,赵跃锋根据设施的实际情况推广吊蔓、半吊蔓西瓜栽培,提升产量及品质,累计建立核心示范基地1100余亩,示范带动5万余亩,促进了当地农户增产增收致富。
推广新技术
形成绿色高效技术体系
市农林科学院花生团队与宁陵县逻岗镇南街村、宁陵县思华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开展新品种展示、示范和推广工作,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支持和欢迎。目前,逻岗镇南街村80%以上的种植户种植的是商花系列花生品种。商花11号、商花18号、商花21号、商花30号等花生新品种,都是从该村开始展示、繁种,然后向全市推广。
2019年,市农林科学院在宁陵县逻岗镇南街村建立了高油花生新品种商花21号千亩示范方,经市农业农村局组织有关专家测产,平均亩产达476公斤,较示范区外亩增产近100公斤,亩增收600元以上;2021年,市农林科学院在当地建立花生新品种商花33号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达423公斤,较示范区外亩增产86公斤,亩增收500元以上;2022年,与宁陵县思华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在柳河镇东郭村建立高油酸花生新品种示范方300亩,经测产验收平均亩产达357公斤,亩增收500元以上。
2018年以前宁陵县逻岗镇以麦套花生为主,花生出苗较差。市农林科学院花生团队科技人员通过开展技术培训活动,不仅让当地的种植户掌握了新品种特征和高效种植技术的使用要领,还优化了当地品种布局,简化了种植模式。通过推广商花早熟新品种和麦套改夏播技术,把当地90%以上的麦套花生改为麦后夏直播种植,保证了花生苗齐苗壮。通过推广种子包衣、花生三遍药精准调控技术,对减轻地下害虫危害、苗期病害、控制旺长、预防后期早衰、促进花生稳健生长以及提高产量、优化品质等发挥了极好的作用。
市农林科学院花生团队科技人员以宁陵县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为载体,输送新品种新技术,在当地进行试验示范,集成组装,形成了优质花生绿色高效技术体系,然后向花生主产区推广应用,真正做到了“让科技成果在乡村落地生根”。
如今,宁陵县逻岗镇已成为市农林科学院花生、小麦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和示范基地。全镇花生种植面积5万亩,其中商花花生品种占60%以上。
运用新模式
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市农林科学院甘薯团队依托自身技术力量,采用“科技+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甘薯生产的关键环节及时进行开展技术指导,以提升甘薯种植、加工、销售效益,促进甘薯产业链健康发展。
市农林科学院在民权县王桥镇南张楼村建立了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商丘综合试验站甘薯示范基地脱毒中心,无偿提供部分种薯、种苗等措施,提高薯苗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有效提升了经济效益。其中,当地的韦博种植专业合作社已成为集红薯育苗、种植、保鲜、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园区。近年来,该合作社年均售卖的脱毒薯苗2亿余株,辐射带动周边甘薯种植6万余亩,保鲜红薯1000余万斤,年利润260多万元,带动周边农户300多户,安排劳动力就业500多人。
“近年来,我在夏邑县开展科技服务工作,为受援单位开展科技服务96次、开展各类科技培训9场次,及时高效地为受援单位提供技术支撑。”市农林科学院果树专家范嘉林表示。在受援单位开展红阳、金艳、金桃、抗性砧木猕猴桃新品种示范4项,并予以推广应用。建立高效示范园200亩,其中已有50亩初见效益;开展红香酥、晚秀梨新品种示范2项,并予以推广应用,建立示范园20亩;开展宽行密植、省力修剪、土壤改良、树下覆盖防草布、果园生草、改良人工授粉、病虫害综合防控等七项新技术示范,取得了极好效果,可节省果园用工60%以上,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率50%以上,并予以推广应用。特别是土壤改良、树下覆盖防草布和果园生草配合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应用,不仅调节了果园小气候、提高了土壤肥力,还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从根本上解决了优质猕猴桃生产的技术难题。近年来,受援单位优质猕猴桃年产31036.5公斤,创经济效益93.11万元;优质酥梨产量年产39万公斤,创经济效益约78万元。
“我们站对接服务宁陵县金桥酥梨专业合作社期间,有针对性地在受援单位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工作。”市农林科学院大宗水果站技术人员王芳说,“3年来,我们为受援单位引进梨树新品种16个,应用新技术8项,梨树栽培新模式5种,辐射带动面积3.59万亩。有效带动了我市梨产业的革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