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在很多城市的旅游景区,“汉服小姐姐”“汉服少年”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尤其是有历史底蕴的城市景区,更是汉服爱好者的“打卡地”,比如故宫博物院、四川青城山、无锡鼋头渚、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洛阳洛邑古城、开封清明上河园等景点,几乎是三步一“娘娘”,五步一“公主”,让人感觉好似穿越到了古代。
从最初的好奇,到现在的跟风,短短几年间,汉服热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成为国潮文化、国风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一些人的心血来潮,而应是多种因素“加持”的结果。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青睐,是汉服出圈的主要原因。“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许多汉服爱好者认为,“中国传统的美,应该被更多人欣赏。”汉服,又名华服,狭义上,指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广义上,指以衣物为物质载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综合文化符号体系。汉服承载着文明礼仪之邦的雄浑,象征着中华灿烂文明的气质,穿着汉服让很多人瞬间增添了不少自信。
电视剧和网络媒体助推“汉服热”持续升温。近年来,《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古装电视剧占据热播榜,剧中女子着古装裙裾飘飘,男子穿古装温润如玉,古装剧引领的古风审美,让不少年轻人有了尝试穿汉服的冲动。与此同时,网络社交媒体也在推波助澜。抖音、微博有关汉服的话题热度不减,在年轻人云集的B站上,“汉服圈”的“UP主”更是每年以成倍的速度增长,他们发布自己身着汉服、精心剪辑的“国风”短片,点击量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的屡见不鲜。
旅游景区的引流让汉服迅速“破圈”。2023年,各地文旅局局长纷纷穿上国风传统服饰,当上了当地的“旅游大使”。四川省甘孜州文旅局局长刘洪,以帅气的“笑傲江湖”变装视频在网络上受到好评;湖北省随州市文旅局局长解伟,为宣传当地美景穿上古装扮演“白衣剑客”,以“丑出圈”引发热议……随着井喷式的旅游复苏,很多景区都鼓励穿汉服“打卡”,如“穿汉服免景区首道门票”“传统节日招募汉服爱好者”等,旅游景区已成为汉服的第一使用场景,在景区穿汉服成为当下年轻人的创新玩法。
买汉服、租汉服、穿汉服、拍汉服、晒汉服,汉服逐渐流行起来,“俘获”众多年轻人,甚至形成具有上百万“同袍”爱好者的“汉服圈”,还创造了数以亿计的产值。“汉服热”方兴未艾,汉服产业仍有较大上行空间,相关专家预计2025年汉服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91.1亿元。这对文旅市场是黄金机遇,对相关产业是重大利好,各地和相关企业要利用好这一“风口”,让汉服“出圈”后更“出彩”,进一步激活文旅消费市场,赓续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