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药是临床抢救生命、治疗疾病时极为重要且必不可少的药物之一。止血药物众多,各种止血药因作用机制不同,其适应症也不相同。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临床常用的各类止血药物。
作用于血管的止血药:
1.酚磺乙胺(止血敏):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血管收缩,出血时间短;增强血小板聚集性和黏附性,促使血小板释放凝血活性物质,可用于防治手术前后的出血。
2.垂体后叶素:含催产素和加压素,加压素有较强收缩血管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肺血管破裂所致的咯血、门静脉高压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等急症,还可用于治疗产后出血、产后子宫复旧不全、不完全流产等引起的出血症状。
3.去甲肾上腺素:具有较强的血管收缩作用,局部可用于上消化道出血。
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1.氨甲苯酸(止血芳酸):用于纤溶亢进引起的出血;链激酶、尿激酶、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过量所致出血。
2.氨基己酸:主要用于预防及治疗血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引起的各种出血,如前列腺、尿道、肺、肝、胰等内脏手术后的出血或上消化道出血等,也可用于血友病患者口腔手术或月经过多的辅助治疗。
3.氨甲环酸 (止血环酸):与止血芳酸相似,用于各种出血性疾病,手术时异常出血等,作用强于氨基乙酸6—10倍。
凝血因子制剂:
国内生产并批准上市的凝血因子制剂主要是来源于血浆的凝血因子制剂,包括:FⅧ、Fg、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酶等。
1.人凝血因子Ⅷ:又称抗血友病球蛋白,本品浓缩剂是防治甲型血友病外伤或手术出血的首要治疗措施,用于获得性人凝血因子缺乏症;用于血管性血友病,可纠正止血缺陷,改善出血症状。
2.凝血酶冻干粉:外用于创口局部止血,也可口服或局部灌注用于消化道止血。值得注意的是,血凝酶和凝血酶两者名称相似,临床使用易产生混淆。凝血酶为机体存在的凝血因子之一,仅限于外用,严禁注射;而血凝酶为非凝血因子,可静注或肌注,也可局部使用。因此,临床使用时应注意区分。
促进凝血因子活化药:
1.血凝酶:是由蛇毒分离提取的促凝蛋白酶,目前临床常用的品种有巴曲亭、速乐涓、苏灵、邦亭等,应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特别是应用于传统止血药无效的出血病人。值得注意的是,由巴西矛头蝮蛇的一亚种B.moojeni蛇毒提取的巴曲酶(东菱迪芙)的作用刚好相反,其具有去纤维蛋白作用,可用于溶栓治疗。
2.维生素K1:是参与肝内凝血酶原合成的必要物质,适用于由维生素K缺乏所引起的各种出血疾患,如梗阻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等所致出血,香豆素类、水杨酸钠等所致的低凝血酶原血症,新生儿出血以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所致的体内维生素K缺乏。
中草药及其他止血药:
一些中草药也具有较好的止血效果,如三七、止血灵、仙鹤草、白芨、紫草、重楼、茜草和白茅根等。其他止血药有凝血质、吸收性明胶海绵、吸收性氧化纤维素、小檗胺、云南白药、止血消炎贴等。
综上所述,合理地应用止血药,不仅需要我们了解止血药的促凝血作用机理,更需要根据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有针对性地适量使用,才能做到临床止血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