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在传统雕刻艺术中,以刻瓷的难度最大,因此,问津此技艺者寥若晨星,到了近代几近失传。而我市的刻瓷艺人申世德,经过几十年的坚持,使这一文化遗产得到再生和发展。
11月14日,在我市著名的景点壮悔堂前院的一处房间内,传来阵阵清脆的敲击声。闻声寻来,只见一位老者手持微型小锤和微型钢钎,戴着老花镜在盘子上认真地“精雕细琢”。他就是申世德,中国刻瓷艺术大师,“河南十杰工艺美术家”。
申世德生于1950年,虞城人,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他自幼受父亲的熏陶酷爱书法、绘画,20岁出头便在当地书画界小有名气。青年时期的他在游览北京故宫时,被美轮美奂的清代刻瓷艺术品所吸引,从此与刻瓷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20世纪70年代,申世德和山东的几位美术爱好者发起成立了工艺美术厂,专门从事刻瓷艺术的研究和刻绘,主要以刻陶瓷盘为主,产品出口国外,盛极一时。
在研究刻瓷的过程中,申世德遇到了很多难题。他一边求教名师,一边刻苦钻研,别人还在熟睡,他已经起床开始练习了。为了提高技艺,他刻坏的瓷器不计其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多年的勤奋努力,申世德的刻瓷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他能刻立盘、卧盘、花瓶、瓷片、釉面砖等十几个品种,还能刻出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等。在微刻方面,他能在仅1平方厘米的小印泥盒上刻出中国古代仕女画、中国山水画、西洋画、人物肖像、书法篆刻等。
为了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对于刻瓷工具,申世德颇费了一番心思。起初,他用钢钎刻,但因为钢的锐度不够,稍一用力,瓷器就碎了。后来改用锋利的医用手术刀刻,在瓷器上能刻出一条条浅浅的细线,但无法上色。于是,他学习刻碑的方法,用锤子砸钢钎刻,但效果仍然不理想。
最后,经过反复试验摸索,申世德找到了合适的刻瓷工具:一把装有藤条的小锤,两只特制的合金凿子,一把金刚石刀。装有藤条是利用藤条的良好弹性,方便操作。两只凿子一只是圆头的,用来表现流畅浑厚的国画线条;另一只平头凿用来刻国画的大片染色及西洋画的块面。在刻画仕女方面,就必须使用金刚石刀了。
申世德介绍,刻瓷是集笔、墨、色、刀为一体的传统艺术,“瓷赖画而显,画依瓷而传,触有手感,观有笔墨。”要镌刻成一件成功的瓷刻工艺品并非易事,因为瓷器的釉面十分光滑,既硬又脆,稍有不慎就会开裂,所以创作者要有深厚的绘画基础和娴熟的镌刻技法,同时需要耐心与细心,必须勤学苦练。“在瓷制品上雕字、凿画,一下手就定型,无法修改。错使一分力,釉面的裂缝就会使整个作品功亏一篑。关键就在于工具的掌握上,技法必须成熟,才能刻出来好的作品。”申世德说。
苦心人,天不负。申世德的刻瓷艺术作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河南省轻工科技腾飞奖和轻工优秀新产品奖,在慕尼黑第34届手工艺品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他被河南省政府授予“河南十杰工艺美术家”称号,其传略被收入《中国当代人物工艺美术名人辞典》。他的部分刻瓷作品以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远销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菲律宾等国家。在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申世德的刻瓷艺术品受到了国外友人的喜爱。李德生将军看了申世德的刻瓷作品后称赞:“方寸之间容万象,古朴典雅夺天工。”
申世德说,由于刻瓷难度大,极其难学,学习起来需要有极强的耐性和恒心,因此从事、学习这项技艺的人寥寥无几。近10年来,申世德先后收了100多个徒弟,但很多人都没有学成。
“瓷刻是纯手工制作,没有半点的机械用工,非常费工费时,而生产出来的作品往往不被世人所欣赏,因此带不来经济效益。传承这项国粹,需要耐得住清贫。我热爱刻瓷艺术,我要继续创作下去,让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申世德说。
如今,73岁的申世德依然从事刻瓷艺术的研究,并且积极教徒育人。每天,他的工作室里,总是传出悦耳的刻瓷声,那琳琅满目的刻瓷作品更是令参观者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