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几乎每年都有关于围产期孕产妇发生血栓,甚至有的孕产妇因血栓而导致死亡的报道。2020年,湖南一名产妇因术后下床排尿时突然昏倒,两眼上翻,口角流白沫,当即检查脉搏消失,血压也测不到,心跳停止,立即采取抢救措施,但最终抢救无效死亡。经尸检,诊断其为肺动脉血栓栓塞。2021年,广东一名中孕期的孕妇因膝盖微痛且脚水肿就医,经检查后确诊为左下肢静脉血栓,因治疗及时最终顺利分娩。2022年,新疆一名孕晚期孕妇因双下肢肿胀就诊,查出下肢静脉血栓,由于发现及时并得到有效医治,最终母子平安。孕产妇血栓尤其是深静脉血栓,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栓子脱落可导致肺栓塞,引起孕产妇死亡,因此,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下面让我们一起揭开孕产妇血栓的神秘面纱,看看如何识别和避免血栓形成。
一、何为血栓
所谓血栓是在一定条件下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析出、黏附、凝固在血管内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就像河流出现泥沙淤积是由于河道侵蚀、河水浑浊以及水流缓慢等因素造成,血栓的形成也有三个要素:血管内皮损伤、血液凝固性增加和血流状态改变,主要分为静脉血栓性疾病、动脉血栓性疾病和微血栓。血栓常发生于下肢,少数见于肠系膜静脉、上肢静脉、颈静脉或颅内静脉系统。深静脉血栓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栓子脱落后可导致肺栓塞,引起孕产妇死亡。由于孕产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孕后增大的子宫压迫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产后不能及时下床活动。因此,女性孕产期发生深静脉血栓风险明显高于其他时期,而产后发生风险更高,致命性肺栓塞约一半以上发生在产后。
二、怎样识别血栓
1.疼痛是最早的症状,多数出现在小腿腓肠肌、大腿或腹股沟区域,很多病人会告知下肢疼痛痉挛或紧张感,活动后疼痛较前明显,患者卧床休息或者患侧下肢抬高后疼痛减轻。
2.下肢肿胀是唯一的,并且也是最主要的症状,有少数病人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而表现为双下肢肿胀外,绝大多数表现为一侧下肢肿胀,肿胀的程度依栓塞的程度和范围而定。
3.浅静脉曲张。
4.皮肤温度增高和低热,部分患者会出现患侧肢体皮温增高,甚至会出现低热的症状。
三、针对血栓我们怎样预防
1.孕期避免久坐久站。女性怀孕后期,或在脚和腿刚出现静脉曲张时,或已经形成静脉曲张,应该不要长久站立,也不要长时间不活动,或者盘腿而坐,也不要时常步行走太远的路;平时工作或者居家时要时常变换体位,比如在工作中,尤其是久坐办公室人员,半小时就要起来走动一下,活动活动脚部,也可以调换不同的姿势,最好能够抬高下肢,尽量减少下肢的负担,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到心脏,减少静脉曲张的发展。
2.注重生活中的细节。孕产妇平时在选择内衣、裤时尽量要宽松一些,不要购买过于紧的内衣,不然会影响静脉血液回流。在静脉血栓形成的初期,孕产妇可以穿上高弹力的袜子,或者小腿自下而上地缠上弹力绷带,在晚上临睡前取下;在选择洗澡水的时候,水温不宜过冷或者过热;在出现便秘的时候要及时进行纠正,蹲厕所的时间不要过长;睡眠时特别是夜间,要用枕头将脚垫得略高一点,促进下肢静脉血液顺畅回流。
3.高危孕妇要重点关注。比如妊娠期高血压、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及难产等并发症,都会增大静脉血栓的概率,因此,孕期要注意避免这些并发症。孕妇平时要做好产前检查,提前发现高危因素,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在8小时以上,情绪不要波动太大,当感到情绪不稳定时尽早就医。
4.孕前及产后都应积极运动。众所周知,运动是预防血栓的最好方法。运动可以加速全身的血液循环,预防产后静脉瘀血及血栓的形成。大多数孕产妇会因为孕晚期行动不便,减少活动量,甚至长久卧床,这样做是不对的,适当的散步及家务活动有助于预防下肢血栓。孕产妇也可以早起的时候做一些活动脚趾头的运动,然后轻微拉伸下肢。
产后第一周是深静脉血栓多发期,对于剖宫产的产妇,应该鼓励其尽早下床,并做适量运动,产后2小时内要进行小腿按摩,自下而上环形按摩,轻拍腓肠肌,产后3—6小时,以被动运动为主,双足外展,双下肢交替抬高,术后6小时后取半卧位,每2小时翻身一次,进餐时要坐起,去洗手间时尽量家属陪同;产后要加强饮食指导,少食高脂肪、高蛋白、高胆固醇食物,避免体重增长过快,应多饮水。
自然分娩的产妇,可在产后坐起来,根据自己身体恢复情况由家人陪同先在病房或者走廊里适当走动,也可以做一些轻微的活动,比如翻身,抬腿等,随后逐渐增加活动次数和时间。
围产期孕产妇血栓的发生以产后深静脉血栓多见,产后下肢静脉血栓会导致疼痛,并影响产妇正常活动,一旦静脉血栓出现扩散,易引起肺梗死或肺栓塞,会对产妇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因此,在围产期孕产妇需要予以一定的措施预防下肢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