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历史名臣范仲淹,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他那篇经典美文《岳阳楼记》。而在我,作为喜爱中华诗词的商丘人,同时还会想到他在商丘应天书院求学时写的一首七律,题目为《睢阳学舍书怀》,诗曰: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诗题中的“睢阳学舍”亦称“睢阳书院”,北宋初商丘改称“应天府”,遂敕命“睢阳书院”为“应天书院”,是北宋四大书院之首。
《睢阳学舍书怀》(以下简称《书怀》)是一首格律严谨的七言律诗。范仲淹不但是一位卓越的散文家,也是一位格调高雅的诗词家,尤其爱写格律诗,一生创作各种诗词300多首,其中绝大部分是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律诗。品读七律《书怀》,足见范仲淹写格律诗的坚实功底。七律是格律诗中规则最复杂、写作难度最大的体式,其格律的核心特点是每首限八句四联,每句七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联间要讲平仄和粘对,颔联和颈联的出句与对句要用对仗。范仲淹是个办事讲原则的人,他写格律诗与做事一样严守格律,毫不马虎。《书怀》完全符合七律的格律准则,真正做到了“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粘对有序,对仗工整,韵脚合辙。”特别令人称道的是,他在押韵方面达到了精准的高度。这首诗用的是《平水韵》下平声中的“二萧”韵。按规则,除首句入韵的韵脚可以用邻韵外,其他四个韵脚必须在同一韵部。而《书怀》的五个韵脚“遥、箫、鹩、销、苗”全属“二萧”韵部,堪称合辙有加。
《书怀》是一首意境深远的抒情诗,作者用七律格式和用典、比喻的艺术手法,展示了一个寒门学子胸怀天下、苦学报国的责任担当与使命感。这种情怀是在特定身世和社会环境下触发的。要读懂这首诗,须要厘清作者的创作背景。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范仲淹出生于苏州吴县一个官宦世家,其父范墉时任武宁(今江苏徐州市)军节度掌书记。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卒于任上,家境一落千丈,在生活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其母谢氏带着他改嫁时任平江府(今苏州市)推官的朱文翰,他的童年在继父家乡淄川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市)礼泉寺“断齑画粥”艰苦读书。到了弱冠之年,范仲淹知道了自己寄人篱下的身世,于是少有大志的他便毅然离开朱家,到离家千里遥远的应天书院求学。朱熹在《五朝名臣言行录》中说,范仲淹在应天书院“五年未尝解衣就寝,夜或错怠,则以水沃面”,其饮食往往“膳粥不充,日昃始食”。在应天书院苦读5年,他“积学于书,得道于心”,决心效仿儒家圣贤出仕报国。据南宋大臣楼钥编著的《范文正公年谱》记载,在学业即将期满的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他踌躇满志地写下了这首《书怀》明志诗。
诗言志,歌咏言。作诗可以直抒胸臆,也可采用拟人、用典、比喻、借代等修辞技巧,以达到立意传情的目的。范仲淹这首七律通篇采用了比喻和用典的手法,使诗意更加委婉、含蓄、深邃。
首联“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引用了西汉《洞箫赋》作者王褒的故事。诗人仰望着从远方飘浮到帝乡(指北宋陪都商丘)的无所依赖的白云,联想到寒门子弟才华横溢的王褒,他因为熟谙音律、喜吹箫、善诗赋,被汉宣帝擢为大臣。范仲淹对王褒能在皇家花园“奏洞箫”赞叹不已,表明了诗人出仕的愿望。
颔联“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上句引用了孔子周游列国遭遇“多难”的故事。楚国狂人接舆曾拦住孔子的车,唱着“楚狂接舆歌”讽刺孔子传承西周文化是不识时务,劝其隐退。孔子认为接舆不可理喻,毅然坚持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下句引用了西晋《鹪鹩赋》作者张华的故事。张华出身寒门,少年牧羊,凭微薄的学识步入仕途,累官太子少傅。作者赞孔子咏张华意在学习他们为实现个人抱负而坚韧不拔的意志,借以表达自己追求入仕的决心与自信。
颈联“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上句引用了孔子学生颜子“箪食瓢饮”的典故,颜子住在陋巷,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贫苦生活,但他有极高的道德境界,丝毫不计较生活的困苦,依旧不改安贫乐道的志趣。作者在睢阳学舍求学虽然艰苦,但一想到安贫乐道的颜子,心情便感到很快乐。此联下句引用了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俞伯牙善弹琴,钟子期能知音,两人成为好友。诗人感到在睢阳学舍求学,就像俞伯牙遇到钟子期一样,有知音可以评论古今、畅谈理想,心情非常愉快,入学前的孤苦愁怨心情早已烟消云散了。
尾联“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上句“斯文天未丧”出自《论语·子罕》,孔子传承西周礼乐文化在匡地被拘禁,但他毫不畏惧,对匡人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的意思是说上天是不会让斯文(指西周文化)消失的,我传播斯文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尾联的下句化用了西晋诗人左思《咏史》中的诗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诗人将“涧松”比作有德才而出身寒门的子弟,将“山苗”比作世袭高位的庸才。意思是说,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富强需要有道德有文化的贤士,无论出身低下与高贵,只要有志气有知识,将来必定有所作为,何必去妒忌、怨恨那些靠世袭平步青云的庸才呢!这充分表达了诗人强烈的自信感和积极进取的思想。
有志者事竟成。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27岁的范仲淹拜别师长与学友赴京都参加科考,凭着自己深厚的学识,一举进士及第,步入仕途,获得了为民尽责、为国尽忠的难得机缘,将《书怀》中的梦想变成了事实。之后,在长达40年的仕途上,他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一起,坚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官理念,矢志不渝,最终成为朝中重臣,一生功勋卓著。
品读范仲淹这首明志诗,我不禁联想到当今很多父母从幼儿园起,就让孩子们学习、背诵古诗词,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古诗词里蓄积有孩子成长、成才的智慧、品格、襟怀、修养等丰富营养,能激发孩子努力进取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窃以为,在培养教育青少年方面,《书怀》堪称一首绝佳诗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苦读报国的人生价值观,今天依然值得青少年学习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