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是四川离西藏最近的一个县。我们从甘孜出发,行驶不到100公里,看见317国道中间地带被辟出一块绿地,绿地上有一组铜色雕塑,竖起的高大牌子上,用汉藏两种文字写着“善地德格欢迎您”,祥云图案环绕在牌子周围。
我仔细观察雕塑的内容,发现整组雕塑共有6个人,每个人都像在低着头专心致志地劳动着。左边的第一个人站立着,双手托着一个四方盒子,白色的哈达盖住盒子的一角;第二个人是坐姿,正低头在一个方形的凳子上面切着什么东西;居于中间位置的两个人面对面坐着,互相配合的样子,奋力在一个斜面凳子上制作着什么;右侧,一个站着的人右手举着像如意一样的弯曲的东西,左手怀抱一个圆桶,他身边是一位低头、盘腿坐在那里的人,怀抱一个拴着黄线的算盘。我没有看到这组雕塑的名字,后来才知道,德格县是藏医药的主要产地之一,我猜想,雕塑里的内容应该与藏药的制作有关。
雕塑的右后方,竖立着一个“德格格萨尔游客中心”招牌,旁边有一个干净宽敞的停车场。由于阳光直射得厉害,我们没有在这里更多地停留,简单游览了一下便匆匆离开了。但是,“善地德格”这四个字一直萦绕在我心头。
德格县是康巴藏区文化、宗教的核心区域,也是康巴标准藏语的发祥地,这里有藏区非常重要的印经院——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这座印经院始建于1729年(雍正七年),历时16年竣工,迄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德格印经院在藏区有着很高的地位,享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宝库”等盛名。
我们在317国道上远远看去,半山腰上一座座红色的建筑排列在那里,那便是德格县城。县城文化街区有一座更庆寺,寺里就是闻名世界的德格印经院。整个大院红墙红瓦,肃穆壮观,房屋错落有致,典型的藏式建筑风格,院内有藏版库、纸库、晒经楼、洗版平台、裁纸室及佛殿、经堂等,其中藏版库就占据了整个建筑群的一半,共6间,每间房屋中都整齐排列着版架。经年累月,这里积累了众多藏书,汇聚了许多藏文化经典,储藏了藏区百分之七十的古籍,包括藏族史书、画版等,其中《格萨尔王传》——全世界最长的一首诗,其经版就是在这里制作的。因为气候原因,印经院每年仅有半年的时间印经,这期间人们可以去朝拜书版,称为“巴尔恰东”。就像我们内地的读书人一辈子也读不完“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一样,即使是藏传佛教的专业研究人员,穷其一生也读不完存储在这里的各种经文。
德格县是南派藏医的发祥地,也是最早建立藏医院的地方。1959年,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以德格土司寺庙医疗所为基础,在德格印经院成立了德格县藏医诊所。后来,经过发展,德格县藏医药研究所附属藏医院成长为一所综合性的藏医院。2007年,当地建成了符合传统及国家标准的藏医药制剂部,并获得135种制剂批准文号。2018年,这里创建成功了“二级乙等”民族医院。
除此之外,德格县还有一座“小布达拉宫”——八邦寺,其全名为“八邦圣教法轮寺”,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八邦寺建在半山腰,背靠山势,清幽安静,雕梁画栋,巧夺天工,是具有康巴藏区典型建筑样式的寺庙,汇聚了噶举派、格鲁派两种寺庙的建筑风格。八邦寺下辖寺庙108座,分布于四川、西藏、云南等地,在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家也有。八邦寺的历代活佛除了在宗教方面学养深厚,在医学、绘画等方面也造诣颇深。每一座八邦寺内都有画师和精巧的画工,他们将汉、藏绘画艺术相结合,自成一派,绘制的唐卡、壁画也成为康巴藏区内的代表。随着自媒体的传播和旅游文化的发展,这里的唐卡、壁画逐渐为人所知、享誉四海。
德格县的阿须草原十分出名,这里是格萨尔王戎马一生的主要战场。草原上有一个纪念堂,留存许多关于格萨尔王的传说和踪迹。受藏传宗教的影响和熏陶,在德格,我想到了仓央嘉措的诗句: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
不为修来世,
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下期请看《隧道口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