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市都会有一些老巷子。对老巷子,我似乎天生有一种情结,一有空闲就喜欢去逛逛。
因为喜爱逛老巷子,我家至今还住在老城区。虽说城市发展已不断南移,南城区的道路又宽又漂亮,但我依然喜欢老巷子里的生活气息。
老城区的巷子里虽说没有大型商场、快餐店,但在这些巷子里,却隐藏着很多普通的零食店、布料店、散酒店、理发店、缝纫店,这种仿佛上世纪的场景,在又宽又漂亮的大马路边是见不着的。每次我钻进老巷子,总能发现这儿藏着人间不一样的烟火。
散落在老城区的那些巷子,曲曲折折,宽不足三米,长却有两三公里。老巷子还分主巷道和支巷道,他们纵横交错,如人手上的掌纹,显得既不十分规则,却衔接得十分自然。
我家就住在这些老巷子附近,每天上下班我都要路过巷子口。有时,我喜欢在巷子口多停留一会,看一看穿梭于老巷子的人。
巷子里的行人大多步履平缓,他们少了大马路边的匆忙,他们或挽手,或在摊位前,与店主窃窃私语,全然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我很喜欢巷子里悠然自得的生活。家里如果少了日用品,我想去的不是大马路边的超市,我首先想到的会是这些老巷子,寻思着在这些老巷子里有没有我需要光顾的小店铺。
我经常光顾的小粮店就藏在老巷子的深处,它是我和妻子晚饭后散步时发现的。那晚,粮店还没打烊,是粮店门口的大红灯笼首先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见有粮店,妻子突然想起家里大米没了,于是我们决定进店一探究竟。守米店的老板是个中年男人,他正在躺椅上玩着手机,见我们进店,他赶忙起身微笑寒暄。听说我们是散步,要手提几十斤大米回家很不方便后,他热情地坚持要把电动自行车借我载米,那样子仿佛我们是认识多年的老友,一点也不担心我会骑着电动车一去不复返。也许,与大马路边的老板相比,老巷子里的这些店家更加信任顾客,他们的人情味更重,重得让我常常在这些老巷子里流连忘返。
老巷子里有一家理发店,也是我多年的定点理发点。我爱去这家理发店,不是因为这儿理发要比大马路边的美发店便宜,而是因为这家店名叫“光荣理发店”,开理发店的是一名伤残退伍军人。我还在部队时,每次回家都爱去那儿坐一坐。来这儿理发的大多是男性,“短平快”的理发方式,对喜欢删繁就简的我来说再合适不过。
店主服务细致周到,有时人多需要等,他会安排顾客到里间沏上一杯清茶,更为难得的是,在里间的长条桌上,还摆放着一些我爱看的书籍,这对爱好阅读的我来说,既少了等待的煎熬,还让我收获了阅读的乐趣。
每逢假日的早晨,我和妻子还喜欢到老巷子里吃早饭。老巷子里的小吃店,吃客常常是摩肩接踵,川流不息,馄饨店、米粉店、豆浆店,琳琅满目,一字排开,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好吃一条街”。这些小吃店通常早、晚营业中午打烊,早晨或晚上到这些小吃店门口走一走,禁不住香气扑鼻诱人,总忍不住要走进去吃一碗,也顾不得里面人声鼎沸,只想大快朵颐,顿感口舌生津,鲜美无比,浑身舒坦。
经常光顾这些小吃店的食客多半是邻居、朋友或同事。有时,人在里间吃着吃着,见朋友进来了便赶紧让座,相互热情招呼,就像家里来了客人一样。有一次,我吃过早饭刚要去柜台结账,见一邻居也在结账,拗不过邻居的坚持,那顿早饭钱最后还是被热情的邻居抢先付了。
一顿早饭钱虽然微不足道,却彰显了老巷子里的人间烟火。在这里,没有尔虞我诈,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亲近、相互谦让。
逛逛老巷子,到巷子里看看人间烟火,除了看看那些风格独特的店铺,你会发现那些散落在支巷里的千家万户,也是构成寻常巷陌的人间一景。
白天,如果你循着巷道,朝深处望去,家家户户的大门都敞开着,全然不像住在高楼大厦里的人家那样,大门紧闭。傍晚时分,如果你走进巷道,路过寻常人家的门口,你会发现那些敞开大门的人家,会从堂屋里飘出酒香。原来,紧挨着的几个邻居,这家炒了鸡蛋,那家烧了小鸡,把菜端到了一户人家。只见男人们端着酒杯,不紧不慢喝着,女人们则东家长西家短唠叨着,直到男人们吃饱喝足,女人们才惬意地端起空盘子,吆喝着男人回家睡觉。
没事逛逛老巷子,看看人间烟火,再疲惫的心也会慢慢变得松弛。这儿没有高楼大厦,没有摩登酒店,没有疾驰的汽车,更没有红绿灯,有的只是长条石铺就的一条条古道,见证着这儿亘古不变的寻常生活。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没事逛逛老巷子,到巷子里看看人间烟火,与那些小商小贩和平凡百姓交个朋友,感受一下他们慢节奏的生活,你会羡慕老巷子里的人们,他们把日子过出了高楼大厦里不一样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