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疼痛是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目前全世界癌症患者中有30%—70%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更高。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有50%以上的癌症患者伴有疼痛。因此,有效地为这些患者解除疼痛,无论是对患者还是对他们的家属来说,都是一个重要问题。
三阶梯镇痛方案
第一阶梯:患者表现为疼痛可以忍受,不影响正常生活,基本不影响睡眠。这样的疼痛为轻度癌痛,所采用的止痛药物为第一阶梯用药。常用药物: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如布洛芬、消炎痛、塞来昔布、艾瑞昔布等。
第二阶梯:患者表现为疼痛持续存在,在影响睡眠和食欲时就升级为中度疼痛。此时在应用第一阶梯用药的基础上,应该加用第二阶梯止痛药。常用药物:可待因、强痛定、曲马多、双克因等。
第三阶梯:患者表现为癌痛剧烈,难以忍受,致使睡眠和饮食受到严重干扰,晚间入睡困难,疼痛加剧。此时采用一般的止痛药物已基本无法控制疼痛,采用其他镇痛药或弱效阿片类药物也达不到满意的镇痛效果,应使用第三阶梯的强效阿片类药物了。常用药物:吗啡片、美菲康、美施康定等。
注意事项
服药要在疼痛早期连续使用,不要等到疼痛发作剧烈时再用或不等药物起效就接着服用。短效药要按时服布洛芬、可待因、强痛定、曲马多、吗啡片等,一般3—4小时就要服药一次,长效药12小时用一次。近年应用缓释或控释技术可以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慢慢释放,疗效更长久,如第一阶梯的芬必得、意施丁,第二阶梯的奇曼丁、双克因,第三阶梯的美菲康、美施康定等,这些药物的作用时间一般可维持12小时左右。
多数癌痛患者经上述药物治疗,疼痛能够缓解,对于疗效不佳者可考虑疼痛科的专科技术方法控制癌痛,如微创介入治疗。此疗法是将药物通过埋藏体内的电脑输注泵输注至脊椎管内, 作用于脊髓的作用位点放置于蛛网膜下腔, 从脊柱经皮下隧道连接至药泵,用药量小,相当于口服剂量1/300,根据疼痛模式选择不同的输注模式可以长时间鞘内输注阿片类药物。
此外,还要重视辅助用药。癌症患者大多长期承受癌痛折磨,很多人在精神上受到打击,最终伴有或轻或重的抑郁、焦虑和烦躁等症状。止痛的同时口服安定、舒乐安定、阿米替林、多塞平、百忧解等,有镇静、改善心情的作用,还可以减少止痛药物的剂量,并能调节病人的精神状态,改善睡眠,提高生活质量。
由于止痛药物大都有刺激胃肠黏膜、抑制胃肠蠕动、大便干燥等副作用,所以在应用过程中,加用一些胃黏膜保护剂、胃肠动力药物和通便缓泻药也是有益的。因此,癌症止痛治疗一开始,就应重视辅助用药的作用,可将其列为常规用药,使病人顺利接受并完成三阶梯治疗。
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吗啡止痛会成瘾。对于癌痛患者来说,这时的关键问题已不是能否成瘾,而是有效止痛,使他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而且事实上,由于疼痛,癌症患者在应用吗啡过程中也不会出现欣快感。所以,目前吗啡已被列为常规止痛药物。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吗啡类药物确有一定的耐受现象,有时需适当增加剂量才能达到理想止痛效果。
从第一阶梯到第三阶梯,药物作用越来越强。用了高阶梯止痛药后,就不能再用低阶梯的药了。每个阶梯药物发挥作用的机理是不同的,高阶梯药物也不能阻断肿瘤引起疼痛的所有途径,所以第二、第一阶梯或第三、第一阶梯的药物往往需要联合应用,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有些癌症疼痛患者经过三个阶梯用药镇痛效果还是不理想,这时候可以考虑微创介入治疗,并且可以长时间鞘内输注阿片类药物,但是要有以下适应证:不能容忍阿片相关副作用,药物须经全面生理评估,效价稳定;掌握相应的风险知识;经其他外科方法治疗无效的病例;口服镇痛药或常规治疗无效的病例;预期寿命大于3个月。
小资料
天花板效应: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药物都存在这样一种状况,就是当药物达到一定剂量时,它的止痛作用就达到了顶点,此时再服用更大剂量的同类药物,止痛效果也不会增加,这个时候就要及时调换其他类型的止痛药。但是,第三阶梯用药即吗啡类药物不存在这个问题。